昨天,一场特殊的相机展在西安东关社区拉开帷幕。特殊之处在于,展出的400台相机,不仅全是“胶片机”,而且还是国产的。当然,还有西安生产的长乐牌、华山牌相机。
相机的主人梁喜宁经营着一家照相馆,收藏相机20多年。“技术改变了生活。”他说,老相机不但有历史文化价值,还能见证时代变迁。
19世纪的相机长啥样
展览中,最“年长”的一台相机,大约诞生在19世纪50年代左右,专业术语叫“大画幅相机”。
在摄影界,大画幅相机堪称“鼻祖”。早期摄影受银盐感光技术限制,曝光时间长,类似的“大画幅”相机多用于外拍,被摄对象需要保持不动,所以,想拍摄一张面带笑容的肖像照,十分困难。电影《白鹿原》中,白、鹿两家同时举办喜事,从县城请来一个照相馆老板,使用的就是这种大画幅相机。
“十几年前,我在一位藏友家看到这台相机,一下子爱上了。”梁喜宁说,“大画幅”采用针孔成像原理,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和这位藏友讨价还价,最终花了6000多元买来,一直视为珍宝。”
1839年8月19日,法国发明家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诞生。这一天,也被后人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这些相机是西安生产的
还有一件很珍贵的展品,是一套外拍机的外背板,上面的铜标签上清楚地写着“上海益昌照相材料行监制”。这个外背板是梁喜宁去年在江西“淘”来的,价格不菲。
颇有意义的是,梁喜宁曾将这个外背板的照片发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西安交大一位退休女教授看到后,主动联系到他,希望“出高价购买”。
原来,这家益昌照相材料行,正是这位女教授的外公当年在上海开的。“时隔这么多年,找到自家商行的东西,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
除了“古董”级别的相机,记者昨天还见到了很多曾广泛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相机,最有代表性的,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的东风、红旗、海鸥、大来等品牌的双镜头反光相机。
其中,东风照相机是上海照相机二厂于1970年至1980年间生产,由我国独立自主开发的,被后人称为中国照相机发展史上的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两台印有“长乐”“华山”字样的旁轴相机,全部产自西安。“据资料考证,到1894年,摄影技术开始传入西安,广东人罗庆云在南院门开了西安最早的照相馆。”梁喜宁说,小小相机,见证了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相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