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50岁的赵正福来西安的第19年,除了摆摊修鞋,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书院门。如果从15岁开始练字算起,今年已是他练字的第35年。

  巴掌大的鞋摊,他把一台破旧的缝纫机改造成了书桌,摆着废报纸、毛笔和砚台。

  修鞋摊在友谊路一个菜市场附近,人多嘈杂,他对此不感兴趣。只要没客人,他就站在书桌前,埋头写毛笔字。

  “希望有一天

  可以靠卖字吃饭”

  写毛笔字对赵正福来说,完全是兴趣使然。“从小就崇拜那些会写字的人。”赵正福的家在四川广元农村,初中毕业后,因为没钱上学,他只得回家种地。

  一位远房亲戚是个老师,识字多、写字好,赵正福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跑到亲戚家学写毛笔字。家中没通电,晚上写字要点煤油灯。每斤煤油0.38元,为此,他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这个爱好太费钱了。”

  17岁那年,赵正福考上了天津一所书法学院,因为没钱,上学一事,再次被迫放弃。赵家兄妹三人,他排行老大,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文化程度低,养家糊口、供兄妹上学的担子,落在了赵正福肩上。

  他南下广东一家鞋厂打工,离家的行李,除了一床铺盖,还有3支写秃的毛笔、半瓶墨汁。在广东打工几年后,他又辗转去了北京、南京,“不管多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写毛笔字。”

  在广东时,为了自学书法理论,他订阅了《中国书法》杂志。当年,这本杂志每年出版4期,每期8元,全年下来32元,“对一个在鞋厂打工的人来说,已经是很奢侈的开销了。”

  1996年,赵正福买了一本书法字典。这本字典,他珍藏至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他说,即便在最潦倒、最困顿的时候,他都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可以靠卖字吃饭。”

  “不图名不图利

  就为圆梦”

  2000年,一位在西安打工的四川老乡提议赵正福来西安。“要学书法,当然得来西安。”这位老乡在西安做建筑工,他的提议让赵正福顿时找到了方向,“西安的历史文化那么深厚,如果幸运,或许还可以找到一位书法老师。”

  来西安的19年间,他的鞋摊挪了3个地方,不管在哪里,他都会在鞋摊里留一块地方,摆上书桌、放上字帖,“早上8点开门,晚上8点打烊,每天在废报纸上临帖写字。”

  赵正福一直钟情于赵孟頫的字。2016年,正在鞋摊写字的他,被路过这里的书法家唐占魁看到了,两人交流后,唐占魁决定收下这个徒弟。

  “一个修鞋匠,笔耕不辍35年,这种精神让人感动和钦佩。”昨天,唐占魁告诉记者,学书法,固然需要天资和悟性,但坚持和执着也很重要,“我们经常在网上交流,我会告诉他赵体字应该怎么临摹,怎么突破。”

  记者采访时,住在附近的金先生过来围观。“这样的正能量,媒体要好好报道。”金先生和赵正福相识多年,每次逛菜市场,都会和他聊聊,“现在的社会都讲究速成,他能把心静下来,不图名不图利,就为圆梦,这一点很可贵。”

  有个好消息是,赵正福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名气越来越大。前几天,有人慕名找到他,买走了两幅字,每幅出价100元。

  本报记者 宋雨 实习生 杜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