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打卡、学英语打卡、阅读打卡……你的朋友圈被朋友的打卡行为刷屏了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打卡悄然走入我们的生活,朋友圈更是成为各种花式打卡的聚集地。以打卡来标记生活成为年轻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习惯。是什么让人们痴迷打卡?他们从打卡行为中获得了什么?

  生活万事皆可打卡

  早起早睡、健身、背单词、练口语、阅读、旅游……生活万事皆可打卡。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不少人不仅痴迷每日打卡,还非常享受在社交网络和视频社区直播或录制自己的打卡过程。

  “宸宸正在参加×××推出的60日英语打卡活动,今天是读书打卡的第10天。请大家见证我的成长。”3月19日晚,陪孩子完成了当天的阅读任务后,宸宸爸爸拍了一张当天打卡的内容照片,配上文字,在朋友圈打卡。两周前,宸宸爸接到儿子所在英语培训机构班主任的信息,学校推出了阅读打卡活动,每天坚持阅读,完成后拍照发朋友圈打卡,坚持60天,可以获得证书和奖品。和宸宸商量之后,宸宸爸便报名了。宸宸爸爸坦言:“参加这个活动,一方面为了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复习他学的内容。”

  像宸宸爸一样,在朋友圈给孩子打卡的家长不在少数。有一些家长是自发记录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一些是培训机构和学校要求的。虽然部分家长觉得朋友圈打卡对孩子学习有帮助,但是家住未央区的董女士却很是困扰。今年寒假,董女士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报了一个书画班。书画班以奖励的形式,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家里按时完成绘画作品,并拍照在朋友圈打卡。董女士吐槽:“一开始,孩子兴趣很大,每天回家画完催着我发圈,但慢慢他就不耐烦了,变成交差,随便敷衍了事。”另外,由于打卡要带培训机构的名称,董女士觉得这是借机在推销,“有时还要集赞,别人一看就是变相在做广告。”

  仪式感带来的充实

  西北农林大学的庞潇同学在水滴阅读上已经坚持了82天,昨日,她告诉记者,“还有不到20天就结束,已经养成习惯了”。时下流行的这类朋友圈打卡计划因为积极向上的学习光环,暗合了人们使用朋友圈的展示心理:一些加入这类分享朋友圈打卡计划的读者表示:“希望身边人可以知道我在学习,他们的关注会让自己更加自律,养成学习习惯,更容易打完卡。”

  庞潇就认为自己有些惰性,但朋友圈打卡这种方式比较有效,可以提醒自己有计划有目标地做事,明确每天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因为朋友圈较为公开,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监督,所以也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谈到收获,她颇为开心,“收获嘛,养成阅读的习惯吧,还有就是对英文阅读不犯怵了,想啃英文原著小说了,现在读论文也不害怕了,我要发英文论文。”

  甚至在有些读者眼里,打卡行为是一种仪式,坚持健身的读者王女士就表示,“日复一日地打卡,给了我日积月累的安全感:打卡的一天是认真生活的一天。这种简单的仪式带给我满足和充实,从而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别让打卡流于形式

  天道酬勤,每日精进,这种想法和成效,不管是对天才也罢,对普通人也罢,永远都是奏效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能让晒图、刷朋友圈、参与活动、领取礼物等使打卡流于形式,这样就会得不偿失。

  陕西省传播学会心理学分会会长史飞翔认为,朋友圈打卡学习这种现象应该一分为二来看,“既要看到其积极的、给人带来心理暗示的一面,如果你坚持打卡,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告诫自己将这件事坚持住,这样的话,行动起来心里就会有种很强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他觉得没必要追求这种“形式感”,“一个人做一件事的动机是否强烈,取决于心里对这件事认可的程度。我个人觉得,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的话,有时候悄悄地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去做,可能会比这样大张旗鼓地宣扬更好一些。应该更加务实地去做,没必要向世人宣示。”

  在史飞翔看来,“所谓的成功就是做自己,做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