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睿 杨静
17个国家级新区同台竞技,谁的改革走得更深入,谁的创新可被复制参考?日前国家发改委总结了国家级新区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进展,多次肯定了西咸新区在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创新思路和新做法,具有良好引领示范作用。
国家级新区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点区域,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国家级新区数量达到17个,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印发《关于推动国家级新区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通知》,对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在全面抓好简政放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化营商环境等共性改革任务的同时,深入探索各自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这场国家级新区的创新竞赛中,西咸新区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聚焦“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重点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一带一路”建设和以文化促发展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肯定,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参考的发展样本。
新理念:重塑城乡体系
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中,西咸新区打破传统的“摊大饼”式城市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城市形态,构建点状布局的市镇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重塑城乡关系,使二者实现协调发展。
现代田园城市,是什么样?
西咸新区给出的答案是: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通过构建由特大城市-中等组团城市-优美小镇-村落组成的点状布局的市镇体系,形成“开敞田园、紧凑城市”的“大开大合”城市空间布局。
为了有效节约土地,西咸新区强化城市组团核心板块建设,在五个组团中,分别建成1平方公里左右的城市成熟板块或产业区,形成城市规模和产业聚集效应,核心板块中的市镇各有明确的边界,市镇周边是法定的永久农田和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推行亩均投资强度、税收为主要标准的项目用地准入评估制度,严格实施土地招拍挂出让,优先保障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和民生项目用地。通过置换、回购旧工矿企业用地等方式,近四年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约3.44万亩。
“优美小镇点缀”是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理念之一。西咸新区把优美小镇作为点状布局市镇体系的重要一环,2015年-2020年共规划建设35个优美小镇。目前,基本建成空港花园小镇、秦汉酒庄小镇、泾河崇文庄园小镇和茯茶小镇等9个优美小镇。
小镇有没有活力,是检验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以茯茶小镇为例,茯茶小镇由民营茶叶公司、新区下属泾河文旅集团和当地政府三方合资成立泾新茯茶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开发建设茯茶小镇。
围绕茯茶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和生活文化,茯茶镇发展商业、服务业、都市农业等产业,规划建设茯茶文化园,发展茯茶产品生产、研发、体验及文化展示,形成以茯茶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条。仅今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茯茶镇共接待游客315万人次,单日最高人流量最高达40万人次。
目前以茯茶注册营业执照的商户达102家,累计招商600余户,初步形成茯茶生产、销售、文化展示、体验一条龙服务。目前,茯茶镇共聚集农家乐、茶楼、客栈等237户商户,数百名农民自主经营,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
在城镇化过程中,西咸新区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让群众共享新区发展成果,创造性地推出“五金”(现金+租金+股金+薪金+保障金)新模式,全方位保障拆迁群众的未来生活。
在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及流转时,群众可以领到补偿的“现金”,回迁后可利用闲置的房屋收“租金”,在安置小区为回迁群众预留商业用房,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群众按商铺入股,可以赚“股金”,通过对回迁群众就业培训,推荐到入区企业工作,让群众赚到“薪金”,合理优化社保支付,确保群众晚年养老的“保障金”,最大化保障征迁群众利益。
新实践:确立绿色城市标准
城市与生态,曾经是发展的一对矛盾体,在西咸新区,通过对绿色技术的集成运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绿色基底构建海绵城市,确立绿色城市的西咸标准。
城市建在自然之上。梳理西咸新区的生态资源,一个绿色基底跃然眼前。
遵循自然山水格局、遵循历史文脉、遵循现代规划理念,西咸新区优先建设新区生态格局。将渭河、泾河、沣河建设为三条生态长廊,利用104平方公里的大遗址保护区、河湖水系和基本农田构建城市绿色基底,农业和生态景观建设用地占到规划控制范围的三分之二,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水、看得见田园、记得住乡愁。
在城市建设上,西咸新区试点海绵城市。针对地处西北的自然条件和传统城市在面对暴雨出现内涝等问题,以雨水综合利用为重点,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实现“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市政道路确保绿地集水功能、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的三级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将调蓄设施与城市既有绿地、园林、景观相结合,构建海绵城市雨水利用体系。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由于新区因地制宜、卓有成效的探索,西咸新区获批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海绵城市试点,并作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入选《2015年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国家主题宣传片,在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上播放。
在国家大力倡导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之前,西咸新区先行先试,建设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综合管廊,在保证管廊综合性、主要功能性的前提下,成本降低为传统方式的1/10左右。同时采取市场化方式,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我国第一笔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5亿元,为政府融资方式创新、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提供有益尝试。
同时,西咸新区积极推广地热能、干热岩技术等绿色能源在城市中的应用。西咸新区建成了全国首个小区干热岩供热PPP项目,建设经验得到国家能源局和中国工程院的高度重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全区推广干热岩技术供热的规范标准和推广意见。
新合作: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中俄丝路创新园、中意航空谷……创新丝路经济带合作模式,为开放发展探索新路径,西咸新区作为丝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
作为中俄两国投资合作旗舰项目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典范,中俄丝路创新园项目落地西咸新区意义重大。项目采用一园多地的创造性建设方式,在中俄两国各建一个园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促进中俄双方企业互到对方国家投资发展,积极推动中俄企业资源共享,实现互利互惠。
这不仅仅是片投资的热土,更是建设“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支点和“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战略的新平台。中方园区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依托陕西省科研和现代工业基础,建设以高新技术研发为先导、现代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基础设施相配套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俄方园区位于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地区,依托莫斯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技术实力,建设以总部经济为先导、高新技术研发和转化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目前,由世界500强中兴通讯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兴深蓝科技产业园”项目在中俄丝路创新园落地建设。这个项目将成为中兴通讯集团国内最大的跨界融合创新科研项目平台,推动中兴在新兴领域知识产权、技术转换等方面和陕西大专院校及企业、研究院所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促进陕西科技资源统筹的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创新发展等。除此以外,园区已经吸引了俄罗斯苏霍伊商用飞机、北斗导航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
走出国门的同时,西咸新区强化国家级新区之间合作,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桥梁。西咸新区与广州南沙新区携手合作,洽商依托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按照“一园三地”的模式建设国际创新合作科技园区。
目前西咸新区与广州南沙新区已就共建产业合作基地、联合招商机制、共建创新型孵化器、共同加强对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研究等达成一致。此外,西咸新区还在中俄丝路创新园基础上,洽商与韩国等国家的“一园多地”合作,搭架跨国园区共建和产业孵化新途径。
新业态:文化激活现代服务业
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以文化促发展是西咸新区做大产业、做旺人气的重要抓手。在充分挖掘自身深厚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产业业态,以文化激活现代服务业,迎来发展的春风。
以项目为抓手做大产业。西咸新区凭借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丰富的秦汉历史文化遗存,在深度挖掘、整合区域内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后,规划丝绸之路风情城、汉唐帝陵等项目,陆续推出秦咸阳博物院、际华园项目、大秦文明园区和梦回大秦视觉光影秀项目。西咸新区专门成立国际文教园区,致力于建设“西咸国际医疗教育先行区”,通过国际合作引进高端教育医疗资源,采取省部共建、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建设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国际健康服务聚集区、国际医学教育基地,目前园区内西咸国际医学城、陕西西咸耀华国际教育学校等项目稳步推进。
以“互联网+”为契机做强文化。西咸新区和中国惠普共同打造的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通过秦宫风貌再现、秦汉文化演艺、秦汉遗址保护开发以及国际项目的合作引进,打造数字文化创意全产业链。以产、学、研、投一体化的沣西新城微软创新中心孵化平台,由沣西新城与微软公司合作,将切实提高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区域创新驱动能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以文化惠民生、做旺人气。泾河新城科技文化产业园以“文化+科技+旅游”为内核,重点发展科技互动体验、影视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乐华欢乐世界、假日酒店集群、儿童乐园等多种新兴业态为一体。乐华欢乐世界2015年7月开园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近2万人。到2020年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万人以上,将成为西部规模最大的复合型旅游生态城,为陕西打造出一块用文化引领繁荣、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旅游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