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的图书批发市场全部都是教辅类的书籍解放路的图书批发市场全部都是教辅类的书籍
蝶变的实体书店:图书只占了整体店面的    三分之一蝶变的实体书店:图书只占了整体店面的 三分之一

  核心提示: 2015年12月23日,有60年历史的小寨新华书店包装后重新开业,新开业的书店在原有图书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自然时尚的元素,而且还取了一个洋气的名字“新华里coffeebooks”。不仅如此,新华书店还宣布将入驻大唐芙蓉园南门对面的芙蓉新天地,今年5月份开业,营业模式也与过去的新华书店不同。

  尽管在网络阅读的冲击、人们阅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过去一年当中,除了新华书店,西安还有不少的独立书店、书吧诞生。连年遇冷的实体书店也看似到了“回暖”的阶段,然而真的回暖了吗?

  连续几日来,记者走访了西安市内多家传统和已经转型的实体书店,得出的答案却似乎没有那么简单。的确不断有新的书店开张,但这种暖意有多大程度能被感受到,能否成为常态,考验的不单是实体书店的盈利模式是否可行,还有经营者的转型决心。

  面对巨额租金压力 万邦停业搬迁

  现如今,手机通讯发展迅速,坚持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困难,逛书店这种事就更显得奢侈了,然而在爱书人的眼中,书店就好像一座乌托邦,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

  作为全国民营书店的典范,万邦图书城曾被书友评选为“一生必去的书店”,它曾无数次的出现在爱书人的笔下,它的人文气息、文艺范儿让爱书的人奔走相告,与其说是书店,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图书馆。

  在这里,举办过读书会签售会,开过书法教室,顺应潮流地卖起了咖啡,也做过一些小型的民谣演出等等,然而2015年12月1日,万邦图书城举办了在小寨的最后一场活动,同时正式宣布了书店将停业的消息。因为租金的压力,万邦的新店将迁往长安区。

  在西安,小寨是一个公认的黄金商圈,也是南郊大学林立的教育区。2004年,为了寻求一个独立、安静的氛围,万邦图书城从钟楼方汇搬到了小寨东路,其门口挂着的老马车轱辘寓意学富五车颇具特色。

  然而12年之后,万邦却面临搬迁,最不舍的还是万邦品牌创始人魏红建,“这是万邦的第一家店,但面对巨额的房租压力,不得不搬迁。”

  2015年12月3日,刚刚宣布停业的万邦书城的牌子已经被拿了下来,但关中大书房的牌子还在。走进这千余平米的关中大书房,放眼望去,这里没有教辅书,文史哲书籍被归类划分后,有“茅盾文学奖”类、“女性读物”类、“台湾书系”类、“中华出版局”类等,甚至可以找到考古集成、洛阳陶俑、中医古籍等冷门书籍。

  这里随处可以席地而坐,这也是钟爱读书的书友们最割舍不了的地方。一楼通向二楼的宽敞木制台阶上,随便拉来一个坐垫便可以读书,二楼主要是折扣区、咖啡茶点区,还有书法区。

  其实早在几年前,房租的压力就已经开始显露,魏红建说,“最早到这里每月的房租是40元一平方米,后来涨到了60元,去年涨到了90元。”以1000平方米面积大概估算,12年间,每年房租从48万元涨到72万元,2014年又涨到了108万元。

  “2014年就已经非常艰难,因为人文定位书店给读者留出了很多空间,这些空间带不来效益。”魏红建惋惜,而且实体书店受到网络冲击很大,书的利润越来越薄,一年的时间,万邦亏损了至少五六十万元。他认为,运营成本过高、网上书城分流比例大、图书定价机制未建立是亏损的主要原因。

  西安书店经营状况调查:几乎都在亏损

  万邦的停业、搬迁让不少人扼腕叹息,其实早在几年前,万邦就一直处于亏损的情况,在困境之下,有人退出,也有人选择坚守。

  位于西安解放路的书林,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图书批发市场。这里的书商大多经营书店已数年,历经搬迁定于此处。

  1月17日一大早记者来到解放路的图书批发市场,临街的三家店面不断地把整齐的教辅书堆在板车上,一摞一摞核对要配送的书店或者学校地址,“这些都是教材,批发价统一都是五折。”店员边放下一摞书边说。

  走进市场,这里一共有4层楼,但几乎一大半书店都已经关门停业了,还在营业的店面,几乎全部都卖的是中小学教辅、公务员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地图、字帖等等。走进三楼的一家书店,像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尽管有部分的小说、文学读物,但大部分陈列的都是小孩读物,“这些年图书行业不景气,如果不是靠着教辅赚点钱,早就经营不下去了。”正在提货的工人说,“主要靠的还是批发,量大。”

  从解放路书林离开之后,记者来到位于端履门的钟楼书店,这里曾是西安地区唯一的书店和西北最大的书店,创建于1953年,于2008年3月搬迁至端履门十字西南角。

  钟楼书店也有5层,每一层销售的图书种类不一样,包括有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学艺术、文化教育、摄影、音像制品等,当天是周末,然而书店却远不如旁边的商业区热闹。

  这里的书全部是正价销售,但购买的人并不多。“买的最多的还是字典、字帖等工具书,还有教辅类的都卖得很好。”一位店员说,“来书店的都是看书的多,买书的少,一些文件类的东西反而卖得很快,都是单位来几百几百地买。”

  从一楼到五楼,聚集人气的,全部是中小学儿童读物,还有教辅区。在2楼记者看到,文学区最显眼的地方,写有畅销图书、销量冠军等字样的书架,尽管是周末,不少学生已经放假,但光顾这里的半小时内也不足5人。

  该店员透露,2015年全年钟楼书店的营业额是600多万,相比2014年下滑了50多万。

  蝶变的书店 经营模式各有千秋

  其实传统的实体书店面临困境,过去几年当中,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人们阅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数字出版和网络书店的迅速发展、经营成本的逐年增加,使实体书店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亏损也在较长时间以来成为常态。”魏红建说。

  尽管2013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实体书店的政策,如免去增值税、拨款资助,最大的敌人——图书电商并未老去,其低价牌、促销热养成的网购习惯不可能轻易撼动。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西安市实体书店主要由国有新华书店、国有邮政书店和民营书店三大板块构成。截至2013年底,西安市共有实体书店1214家,其中民营书店约占全市总数的80%。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里,有将近5成的民营书店都关门倒闭,一时间,实体书店的淡出似乎成了时代的趋势。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让实体书店变成网络电商的免费体验店。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已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又残酷的风景线。

  尽管如此,2015年12月23日,有60年历史的小寨新华书店包装后重新开业,新开业的书店在原有图书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自然时尚的元素,而且还取了一个洋气的名字“新华里coffeebooks”,无论是新增添的无线网络覆盖,还是公共阅读区域,都使得这间传统的书店更加时尚和人性化。

  与此同时,新华书店还宣布将入驻大唐芙蓉园南门对面的芙蓉新天地,今年5月份开业,营业模式也与过去的新华书店不同。“新包装的新华书店,都不仅仅只售卖图书,还会不定期的举办一些以书会友的活动,举办读者见面会、文化沙龙,吸引更多的读者重新回归实体店。”

  同样在转型,却又模式不同的,在西安还有“今日阅读”,空间不大,三家店全开在商场里,然而书籍却只占了店面的三分之一。在南二环凯德广场的今日阅读店里,门口畅销书推荐处摆放了许多书籍,进入书店,几乎卖的全是文具、书签、书包等书衍生出来的附加产品,另外一边,全部是咖啡店,喝咖啡的顾客可以免费阅读店里的任意书籍。

  “这也是一种经营模式,传统的实体书店再想立足,已是不可能,所有的书店都在寻找转型。”魏红建说,“西安近几年来,书店并没有少,还不断的有书店开业,但大都处在和市场博弈的阶段,都在寻找一些新的出路。”

  传统书店向公共服务空间的转变

  互联网来势汹汹,所有传统行业被倒逼着向它靠拢。实体书店更是在电商的打压之下喘不过气来。数据显示,2014年网上书店出版物销售额达到279.5亿元,仅当当、京东、亚马逊就销售了124亿元,比全国127家大型书城的销售总额还多。

  濒死之际,一些实体书店找到了“复合经营”的盈利模式,书不再是书店的主角。“而与其他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转型升级不同的是,实体书店恰恰是利用了互联网电商缺乏书店购物体验、用户粘性的短板,将其他传统行业打包进入文化空间,将人流变现,实现回暖、盈利。”魏红建认为,如要打通重生的最后一里路,还需要经营者自身理念与才能的升级。这似乎又是互联网时代所有传统行业转型的共通点。

  “用最早的靠图书销售的售卖来维持经营已经不再现实。”魏红建说,必须是靠提供阅读来吸引人气,以及与书相关的创意产品的销售,来维持书店的经营,像咖啡、茶品以及相关的东西,都会是一种利润。

  谈到未来实体书店的发展,魏红建说道,“未来将是纯粹售卖图书的空间,转变为以图书为基础的一个新的销售平台和公共服务空间。”

  文/图本报记者李梦倩

  (编辑:wsx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