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坚信越努力,越幸运!”——这就是郭伟华对自己28岁的人生经历的总结。
    24年前的一场大火,把4岁的小伟华烧成二级残疾,他的脸部、胸部和大腿多处被烧伤,双手感染被截肢,只剩下左手一个拇指,但是面对命运的不公,病痛的折磨,他以惊人的毅力,学习吃饭、穿衣、写字,不但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2007年还以53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宝鸡文理学院。
    在上大学期间,除了顺利完成学业,他还参加英语演讲、长跑比赛,获得良好的成绩。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他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卖书籍字典、摆摊卖菜、卖手机,成了校园公认的“励志达人”。
    大学毕业后,由于身体残疾,没有单位肯接纳他,他只能回到蓝田县华胥镇老家,先在村委会帮忙打杂,后办起了校外辅导班,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和好评,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童年噩梦 被火灾改变的人生
    童年的回忆,对于85后青年郭伟华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他的脸部、胸部和大腿多处被大火烧伤,双手感染被截肢,只剩下左手一个残缺的拇指,“如果不是我奶奶请求医生坚持留下,整个左手掌和拇指都会被切除掉的。”
    坐在电脑前,正在给孩子备课的郭伟华,用右手臂捂着鼠标,左手拇指敲动着键盘,对于火灾发生的情景他毫无记忆,而身体的残疾,他早已经习惯,波澜不惊。
    “这娃受苦啦!”记者采访时,正赶上郭伟华的五爷爷郭五缠到他家串门,他就是当年火灾的参与救助者之一。
    据65岁的郭五缠回忆说,1991年夏天,当时郭伟华的父母下地干活去了,4岁的小伟华和表弟在家里玩耍,两个孩子出于好奇,跑到灶房点火拉风箱,不料把灶房里堆积的麦秸秆引燃,大火顿时把小伟华吞噬了,等大人发现时,他已经被烧得昏迷过去,而他的表弟因站在灶房门口,躲过一劫。
    大火被扑灭后,小伟华被送往蓝田县机械厂旁的一家烧伤专科医院,医生看孩子伤情太重,做了简单的包扎处理,让他们转院到西安医治。郭伟华的父亲郭西田和五爷郭五缠抱着他在西安跑了三家医院,但是医生都说治不了,没人敢接收,最后到三桥武警医院才被送到急救室抢救,主治大夫说再晚来一会儿,小孩就没命了。
    “娃当时整个脸都被烧肿了,胳膊、身上和腿上的皮都被烧烂,甚至烧焦了,真是惨不忍睹,但娃没有哭,就是喊叫口渴,我给娃买了一瓶汽水,然后就和他爸把娃送进医院。”事情过了20多年,郭五缠仍记忆犹新。
    郭伟华被送进医院后,由于面部、头部大面积烧伤、双手感染被迫截肢,右边大腿做了皮肤移植手术,住院救治两个月时间,花费8万多元,这些钱大多是借亲戚朋友的,至今还有3万元欠债没有还清。
    出院后,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吃药、打针,恢复病情,小伟华已不感到疼痛,他开始尝试着用右手掌和左手大拇指配合着穿衣服、用筷子吃饭。第一次学着穿衣服时,小伟华怎么都把纽扣系不好,手疼难忍,急得他满头大汗,但他没有哭泣,硬把眼泪含在眼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把衣服穿好了。用左手残存的大拇指夹筷子,同样也费尽了周折。就这样,他慢慢能够自理生活,而能和正常孩子一样,背着书包到学校上学,成了他童年的梦想。
    刻苦学习 无手少年成了班上“尖子生”
    “我要读书,我要上学!”郭伟华7岁那年,到了上学年龄,家里人担心他被同学嘲笑、欺负,太伤自尊心,同时也担心他能否用一个拇指拿笔写字,原本并不打算送他读书上学,可是架不住小伟华一个劲地央求、吵闹。最终,父母陪着他到华胥镇中心小学报到上学。
    刚开学时,班上的同学像看怪物一样,看他烧伤的脸和残缺的手,感到非常好奇。下课时间,他去上厕所、打开水、做课间操,外班同学和高年级的同学,也跑来看稀奇。甚至有个别同学给他起外号,对他扮鬼脸做恶作剧,拿他寻开心。刚开始,小伟华也会发脾气,据理反抗,后来他慢慢就习惯了。
    由于郭伟华只靠大拇指夹笔写字,上课听讲来不及记课堂笔记,抄老师布置的作业题也很困难,他只能等放学后,抄同学的笔记,然后,写作业、背课本、做习题。一年级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保持在中游,到了第二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已经进入班级前三名,而且,这个成绩一直保持到小学毕业。
    2000年,郭伟华到华胥中学上初中,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西省重点中学——蓝田县北关中学(现田家炳中学),由于远离老家,身体残疾,平常除了放假,他很少回家,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几名以内,成为班里的尖子生。2006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由于心理压力大,临场发挥不佳,考了503分,距离当年高考二本录取线504分仅差一分。当时,有不少人劝他,“像你这种情况能考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找个三本或者中专上学就行了。”可他就是不认命,非要考一个本科大学不可。
    经过一年的复读,郭伟华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2007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以当年高考530分的成绩被宝鸡文理学院录取,成为该校经济管理系的一名“残疾大学生。”
    勤工俭学 大学校园里的“励志达人”
    郭伟华十分珍惜得之不易的大学机会,他把别人逛街、聊天、上网玩游戏的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每天下午放学,他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晚上又是第一个到教室上晚自习的。第一学年,他的业余时间大都用到了去图书馆借书,到教室复习、写作业上。大学四年,他每学期的考试成绩都在全班第一、二名。但是,用残缺的手掌和大拇指敲电脑、写字,特别费劲,一篇5000字的论文,别的学生几个小时就可以搞定,可他整整写了一个星期。
    在别人眼里,郭伟华是一个残疾人,但他自己却并不把自己当残疾人看待:2007年——2008年,郭伟华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并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获得资格证书。
    2008年3月16日,在学院经济管理系举办的春季运动会中,他荣获男子800米比赛第三名。同年4月,通过了国家电子计算机二级资格考试。
    2008年9月——2009年6月,他担任经济管理系07级3班团支部书记。
    2009年,他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时获得学院三等奖学金。
    2010年6月,他在经济管理系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同年,获得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英文演讲比赛二等奖。
    2011年,他被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支部和院党委批准入党。
    郭伟华一家5口人,父母以种田为生,当时他家兄妹三人都在读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再加上给他看病,家里借了几万元的账,供他上大学实在困难。上大学后,他申办了24000元的助学贷款。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郭伟华在课余时间除了看书学习,还经营卖书籍字典,短短5个月时间就挣了7000元,然后他用挣下的钱,在校园外摆摊卖菜、卖手机,不但给自己挣来了生活费,同时,锻炼了自己做生意的胆气,也增长了不少社会知识。
    一个残疾人,在上大学期间,不但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勤工俭学,郭伟华一时间成为校园内的“励志达人”,被老师和同学点赞。
    自谋生路 开辅导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2011年大学毕业后,郭伟华恋恋不舍告别了大学校园,他以自己的励志经历,四处投递简历,多次参加招聘会,但是,每次都是铩羽而归,甚至遭到嘲笑和讽刺。他只能回到老家华胥镇惠家斜村,村主任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安排他到村委会帮忙打杂,每月给他100元的生活补贴。
    “我是一个残疾人,但我的智慧、我的理想并不残疾,我不能让父母养活一辈子,我必须自立自强,自谋生路。”郭伟华决定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一个校外辅导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刚开始他并没有太大的信心,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往下走。
    2013年9月,郭伟华投资一万多元,购买了电脑、桌子板凳和教学用具,悄悄的在村子里的电杆、墙壁上张贴广告。刚开始两天,没人报名,到了第三天,来了几个小学生和学生家长,到最后共来了30名学生,辅导班就算开学了。随着被辅导的学生学习成绩的迅速提高,附近村子的学生家长慕名把孩子送到“伟华课外辅导班”上课学习、写作业,如今这个校外辅导班已经有100多个学生上门求学。
    4月17日,在辅导班的教室里,记者看到门口紧挨墙壁摆着一排书架,书架上面摆放着课本、课外读物、课堂辅导书和学生的作业本,教室里边摆着课桌和板凳,地面干净整洁,有条不紊。当天下午5点30分,放学的小学生把书包放在固定座位,然后回家吃饭。吃完饭,他们就到这里按不同班级,分区域听课、写作业。
    郭伟华的三叔郭春田是当地一个农民企业家,他看着小伟华从残疾儿童一步步成长为励志青年,并为郭伟华的创业伸出援手,鼎力相助,他希望侄子的辅导班能为更多的农村孩子提供教学服务。
    郭伟华本人却另有设想,下一步他将按程序向当地教育部门申请办理开办辅导班的资质和执照,而他的最终梦想是办一所民办辅导学校,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回报乡邻。文/图 本报记者 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