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图
资料图片

  原标题:户口本里的乡村

  本报记者 张权伟

  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视为户籍改革的目的,那么不管是城市户口“含金量”高,还是农村户口“含金量”高,都不是户籍改革成功的标志。户籍问题盘根错节,不在于户籍政策本身,而在于附加在户籍之上的各项利益。

  过去农村人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今或许改换成“手握农户,心中不慌”了。伴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农村户口所拥有的“含金量” 正在不断增加,以至于一些地方甚至悄然出现了“非转农”现象——与通常“农转非”的城镇化趋势相反,部分人希望将城市户籍转为农村户籍。

  看似一个小小的本本,其中所牵涉的都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不可不察。

  1 农民眼里,户口本藏着金

  大荔县许庄镇西渠头村,一个渭北平原上的普通乡村。全村1800多人,平均每人拥有两亩多的土地,种植的主要是冬枣、苹果等经济作物。当记者走进这个村 子,询问农民们是否愿意进城落户时,以村党支部书记吕新发为代表的村民们的第一反应是:“你先告诉我,进城有啥好处?”言外之意,城镇户口对于这个村子的 村民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村民们的反问,折射出的正是当今陕西农村开始出现的一股新潮流,那就是农村户口或曰农村人这一身份,其中的含金量正在日益增加。而相对的城镇户口,虽然整体政策上也在趋好,但与不断变化着的农村相比,其中的“特权”正在消失。

  还是让我们回到村民们的那句反问本身。要理解这句反问的真意,就得深入到三秦大地的村子里,看看是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和生活境况让村民们放缓了进城的步伐。

  7月24日,骄阳似火。在大荔县范家镇北岐村,李淑琴一会儿忙着组织街坊乡邻在自家地里卸桃子,一会儿和浙江来的水果客商不断讨价还价。他们一家五口人 共拥有10亩土地,其中两亩种着桃树,其他的则是冬枣。今年的收成不错,仅种桃一项,便为她家增加了两万元的收入。此时,距离冬枣成熟还有一个多月。在这 之后,她和丈夫史张海还将赴外地打工——大多数时候,他们会去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岸边编织抗洪用的铁笼子。

  承包地的收入加打工收入,这就是李淑琴家最基本的收入来源,也是目前陕西不少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模式。与城镇居民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经济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农民在可以自由进城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的情况下,稳稳当当地拥有承包地的承包权。

  “最近几年开展的土地确权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虽然拥有承包地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入,但却至少有了最低生活保障。”吕新发说道。去年开始他就发现,村上几个贫困户纷纷开始叫在外打工的儿女回家务农。“城镇居民收入确实比农村高,但各种花销也大,抬脚就是钱。”

  在收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农村户籍背后还有着越来越多不输于城镇的附加值。“农村的福利大着哩。除了大病保险和新农合,村上6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有85元的养老保险,70岁开始就有高龄补助。”距离西渠头村不远的另一个村子,埝桥镇游斜村党支部书记赵兴全说道。

  大荔县公安局治安大队人口管理中队队长姚莉介绍,目前,多数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后都不会把户口从农村迁出。目前,一部分常年生活在城市的农村户口人员,已经完全具备落户城市的条件,但还是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

  “其实迁还是不迁,农民的心里都有一本账,就看国家政策怎么制定。如果觉得他在农村的产权给他带来的好处,比他进城之后政府赋予他的福利和好处更有吸引 力的话,他可能会选择不落户。”姚莉介绍说,目前大荔的户籍改革已经走在了全省前列,全面放开了全县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 一为“居民家庭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