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近日揭晓,我省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入围终评。

  芦山峁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芦山峁村,是一座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的超大型聚落遗址,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在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十三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中,该遗址被选定为“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的核心聚落。

  钻探确认4座独立的夯土台城

  2001年以来,陕西、山西与内蒙古交会地带的河套地区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城址,其中神木市的石峁遗址层级最高,规模最大。这些重要发现表明,河套地区在龙山时代可能已进入了早期国家起源阶段,从而引起国家和学界的高度关注,陕北成为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的重要地区。在此背景下,横亘在河套与关中的延安地区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区域。

  “1981年2月,芦山峁村民向当时的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送交了9件玉器。随后,当地文化部门对遗址进行了数次调查,又征集到玉器19件,还发现了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的白灰居住面、灰坑、石刀、石斧、陶片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芦山峁考古队领队马明志介绍,从2014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芦山峁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确认遗址以延河与碾庄沟之间的南北向分水岭——“大山梁”为核心区,大山梁与两侧的横向山梁构成“王”字形地形轮廓,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发现白灰面夯土墙体房址、灰坑、墓葬等超过300处遗迹。最重要的是,在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钻探确认了至少4座大型夯土台基,由北向南依次为寨子峁、小营盘梁、二营盘梁、大营盘梁。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4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夯土台城。

  人工台基顶酷似南美“金字塔”

  2016年—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组成的芦山峁考古队,对其中最大的一处人工台基——大营盘梁展开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8000平方米。发掘确认,大营盘梁人工台基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00米,由坡状的自然山梁人工垫土夯筑而成,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距今约4400年——4500年。

  3月3日,记者登上大营盘梁人工台基看到,台基顶部分布着3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两座小型院落构成“品”字形布局。“目前,大营盘梁的一号院落的布局基本清晰,为四合院式两进院落;院落大体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院墙内侧规整地分布着厢房,门向均朝向院落中心。”马明志说。院落中部偏北分布着3座坐北朝南的主建筑,单个建筑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它们将院落分隔为前院和后庭。前院中心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连接南门巷道和主殿,是该院落的中心大道。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大营盘梁最南端是一片小型广场,有院落围墙外侧的“环城路”通向山体前方的垭口,是营盘梁宫殿院落通向遗址南部马家坬等地带的主通道。马明志介绍,“这个台基看上去很像多级梯田形状,立体形态酷似南美的金字塔。勘探资料显示,这里似乎存在着贵族墓地的遗迹,贵族墓地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验证。”

  发现陶质“泥抹子”和最早的瓦类建材

  “大型房址、院墙、广场的夯土中,多次发现玉器奠基的现象,器类包括玉刀、玉璧、玉琮、玉环等。此外,还发现多例以猪下颌骨为房屋奠基的现象。”马明志说,在大型房址地面的堆积中,发现超过100件的筒瓦和槽形板瓦。这些筒瓦和槽型板瓦的发现,是迄今为止能确认年代的我国最早的瓦类建材。

  据介绍,房址和地层内出土的生产工具较少,主要有石纺轮、石斧、石刀、石矛、石镞、石凿、石锤、骨锥等。另外,遗址内出土了较多的陶质泥抹子,形制酷似后世及近现代泥瓦匠使用的铁质泥抹子。这种现象在仰韶文化时期并不多见,可能与庙底沟二期阶段开始大量使用白灰涂抹屋内地面、墙壁的现象密切关联。

  “龙山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都邑遗址,其宫城或宗庙建筑布局均与芦山峁的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呈现为严整的四合院式格局。虽然相隔千年,但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承袭关系。”马明志认为,芦山峁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基及其之上构建的规整院落,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宫城雏形,这对于研究中国聚落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探索中国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国家起源的重要载体。

  本报记者 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