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窑民居即将消失 保护开发成当务之急

  地窑民居如今已是昨日黄花,废弃还是保护开发成为当务之急。在村北塬上,记者看到,由于地窑长期无人居住,院内堆满荒草、垃圾,窑洞出现裂缝,面临坍塌,有的已经废弃,再不保护维修,只能填埋复耕。

  记者采访时发现,尽管柏社村地窑民居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但还是有许多游客,到此参观、体验、摄影留念。来自西安的孙女士一家四口,开车自驾游专门到此感受地窑风情,她在地窑院上拍照,她的公婆和丈夫,则在地窑院落,与住户聊天拉家常,到窑洞里边亲身体验“冬暖夏凉”的感觉。

  从咸阳来的王先生一行到铜川办事途经三原,他们经过关中环线专门绕道柏社村。他说:“如今关中农村像这样保存完善的地窑很少,成了乡村民居建设的‘孤本’,很值得一看。”但也有游客表示,地窑内容单一,缺乏宣传,人气不足。

  陕西摄影家协会寇运来等四位摄影家从西安开车到这儿采风拍照,用“长枪短跑”一阵狂拍,不过他们对原生态的没有修复的地窑更感兴趣,他们担心翻修后的地窑会出现“千窑一面”的情形,“那样就失去了保留的价值”。

  “柏社村有一宝,空气新鲜风景好;让地窑开口说话,让黄土散发热情”。对于柏社村地窑民居的保护开发,新兴镇柏社村包村干部兼负责旅游接待的李海峰充满信心,据他介绍:2010年,柏社村改造地窑7院;2014年改造了2院;2016年,将改造5-10院,并恢复柏社村古老的集市。如今已经开始进行排水、路基、路灯等基础建设。

  2013年8月,柏社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并荣登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3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公布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公布全国71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7个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中,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据记者了解,柏社村村民除了种小麦玉米外,主要靠种苹果和养殖业为生,人均年收入6000-7000元,其中每年外出打工600多人。对于长期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现在还让他们住地窑,他们表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地窑潮湿不通风,由于地势低洼,手机没有信号,车也开不进去,而且最怕下雨引起涝灾,“这些地窑当文物保护还行,让人居住,绝对住不惯,也难以适应。”

  对此,西安市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国琪分析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对乡村的影响,许多农村的土地和建筑被占用和拆迁,一些村民或者告别乡村在城里购房定居,或者建造了统一模式的民居建筑,那些充满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挖掘机和钢筋水泥冲击下渐渐消失,一些具有特色的乡村民居建筑也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尽管,地窑民居年代久远,在防洪防水、抗震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但站在传统继承和民间文化的保护这个角度,应该予以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古老的具有地域风情的地窑民居一旦毁坏,无法复制,只能空留遗憾。

  文/图本报记者杨立

  (编辑:wsx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