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根据前期勘探和后续发掘情况推断,这一区域发现有超过千余座的古代墓葬,发掘区的核心区域以西汉中晚期墓葬为主,周边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唐代中小型墓葬和明清墓葬。”4月30日,在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城中村改造补充用地项目工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项目发掘负责人胡春勃称,在对一座汉代墓葬M553的发掘中,发现了并排堆放束口的粮食口袋,里面提取的样品有麻籽、黍和粟,而以往发现的汉代墓葬中粮食多储藏在陶仓类器皿。
“这座墓葬历经两千多年,还能保存较多种类的有机物,这在历年关中地区的考古发现中较为罕见。”胡春勃说。发掘的M553墓葬位于西安曲江登高路北段与公园南路之间的待建设用地上。南部大约4公里是埋葬汉宣帝的“杜陵”,距离杜陵邑的北界大约1.5公里。M553墓葬位于整个发掘区的中部偏西,所处位置是整个台地的较高处。该墓平面呈“甲”字形,形制为带长斜坡墓道的砖室墓。全墓由墓道、耳室、墓室组成,墓道长16.8米;墓室长5.3米,宽4.1米,深9.2米,在目前发掘区域汉代墓葬中是面积最大的。墓室的顶部早年坍塌,底部残存木椁遗迹,树种初步鉴定是柏木,目前已完成木材取样及封护保护处理。
该墓葬的墓室被盗严重,在盗洞填土中清理出牙质筒形饰、玉眼障、玉猪握等器物。在墓道北端的东西两壁上,发现有两个保存完好的砖构耳室,侥幸逃过了盗扰。西侧的耳室尚未开启,正在清理的东侧耳室最里侧发现20多件陶制和原始瓷的罐类器皿,部分器皿口尚存编织物盖子,其中彩绘陶器颈部可见朱书的纪年文字,器物上方整体覆盖保存较好的苇席。据考古专家介绍,耳室中部并排堆放束口的圆柱状粮食口袋,目前提取的样品经专家鉴定有麻籽、黍、粟三种,口袋上部放置草席包裹,其外部红色带状织物捆扎呈“丰”字形;耳室最外侧为多排敞口的圆形口袋,袋口翻折,内侧可见一些褐色残留物,性质有待进一步的检测分析。对西侧的耳室,考古队准备采取环境监测、现场文物保护和三维数据采集并行的技术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文物信息进行提取。
考古专家称,墓葬所在区域地形高亢,是当时人们理想的墓地,相当于现代的墓园。结合史料记载和已发掘资料,初步推测这一区域的汉代墓葬,应当与西汉时期的“杜陵”有着密切关系,墓主人很有可能是生前居住在杜陵邑内的贵族或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