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记者 赵雪)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当下很多独生子女不得不面临赡养4位老人的局面,为了使老人的生活能得到有效保障,养老院成为很多家庭的选择。然而近日,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西安多家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并不高。采访中,不少“刚需”群体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顾虑。
自理老人害怕入住敬老院后“失去自由”
记者见到曹俊海老人时,他刚在新城区解放门街道办事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心悦餐厅用完午餐。他和在这一同就餐的大多数老人一样,属于独居老人,由于懒得在家里开火,每天早上和中午就来这里解决吃饭问题。
年近80岁的曹俊海老人是延安人,因为两个女儿都在西安生活,每年供暖前后,他就来西安过冬,天气热了再回到陕北。
“孩子都成家了,跟她们住在一起不方便,我是自己单住,不过每天做饭就比较麻烦。”曹俊海说,最初自己是想入住敬老院的,在西安已经考察过很多家养老机构,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要么格太贵,要么环境太差。最主要是场地小,不能出门,这一条最让他接受不了。“出不了门,那跟被关起来有什么区别。”
曹俊海说,自从发现附近开了这间餐厅,算是把他独居的最大困难给解决了。“在这里吃饭不仅价格便宜,还能交朋友,有老年人们聊聊天解闷。天气好的时候,吃完饭还可以出去逛。这可比敬老院美多了。”
“老有所养”观念根深蒂固 住养老院怕被说闲话
与曹俊海担心不同,和他在一起用餐的蔡阿姨不去敬老院的顾虑是“怕别人说闲话”。
“这个问题我没想过,我从来不考虑住养老院。” 当记者问及是否有入住养老院的打算时,84岁的蔡阿姨显得有些激动,“我有几个儿子呢,干嘛要去住养老院。等我走不动了,我住谁家不行,他们能不让我住吗?我不需要住敬老院。”
旁边一位阿姨向记者解释:“老太太脾气倔着呢,人还要强得很。八十多岁了,宁愿自己一个人住也不上儿子家,生活习惯不一样,怕跟年轻人处不到一块。”这位阿姨告诉记者,自己身边有许多老年人一提到去养老院就非常抵触,因为害怕被“抛弃”。“人老了,想法多。怕孤独,也怕生病,怕拖累家人,有时候觉得自己无用,怕被嫌弃。其实住养老院也没有什么不好,衣服有人洗,饭也有人做来吃,还有同伴每天陪着聊天。只不过,很多人过不了心理这一关。”
护理费“价格贵”劝退工薪阶层老人
除了前述两个原因,价格也是很多家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家住大庆路的王阿姨说,自己已经快60岁了,上有年近90的老母亲需要供养,下有不足2岁的小孙子需要照顾,她自己身体本来就不好,家务强度太大了根本吃不消。“我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去住,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养老院。”
“我们咨询了几家养老机构,现在好点的养老院每个月光床位费就得一两千,再加上护理费等,怎么也要三四千块,但我一个月退休工资就两千多,我们根本负担不起这么高的费用。”她希望,能够找一家价格适中、离家近的养老院,这样既能腾出手专心带孙子,也可以时常到养老院看望老人。不过,据她说,已经考察了五六家养老院了,条件合适的并不多。
专家:养老机构应注重多元化发展
一边是养老机构床位大量空置,一边是“刚需”群体入住无门。对于养老机构发展与民众需求不平衡现象,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专家杨红娟教授认为,这是养老机构的适配度不足造成的。“就目前来看,不管是机构的建设数量、服务质量、还是从业人员配比来说,都不能满足全体老年人口的需求。一些机构想要做大做全,其实很难。真正入住率高的那些,大多数都是有针对性地服务有某一类需求的老人。定位准确的,才能让他们找到发展方向。”
杨红娟认为,大多数自理老人更适合居家养老,这类老人可以以社区养老机构为依托,解决日间照料和助餐问题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住养老院;养老院要承担的主要的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
“失能老人在选择入住时更多的是关注机构医疗条件,因为这部分老人有很强的就医需求,但对环境要求可能不高。入住困难的主要是半失能老人,这部分老人数量大,他们既需要机构一定的专业化服务,对环境、服务质量要求还高,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精神慰藉。”杨红娟说,要解决养老机构发展与老年人需求适配度不够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化、标准化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适配度总量。养老机构应注重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多给老年人一些精神关怀,同时打通内外链接渠道,根据老年人不同需要尽可能对接一些社会资源进入养老院,使老年人生活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