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即天生的仓库,古代指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之地。现在,一提到“天府”或“天府之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似乎“天府之国”专指成都平原。其实不然,“天府之国”既非成都平原的专称,成都平原也非最早的天府之国。
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有7个地方曾经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它们是:陕西的关中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山西的汾河盆地,北京所在的华北北部,太湖平原,福建闽中地区以及沈阳一带。除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外,其余五个地方只是个别典籍作为个例在个别时期称其为“天府之国”,可谓昙花一现,影响不大,所以相当多的人都不知道。
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是陕西的关中平原,早在公元前338年,苏秦到秦国游说秦惠王时就称秦国的关中是“田肥美,民殷富,蓄积饶多”的“天府”,秦汉时期更有了“天府之国”的桂冠,并把这一桂冠一直戴到了唐代。唐以后,关中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持续战乱,经济凋敝,“天府之国”已名不副实。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称为“天府之国”了,甚至就连生活在关中地区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关中曾经是最早的“天府之国”。
影响最大的“天府之国”是四川的成都平原。自秦昭王时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便逐渐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之地,在三国时期正式有了“天府之国”的称号。此后历代,由于四川社会相对稳定以及都江堰自建成后一直发挥着应有的效用,使得成都平原经济持续繁荣,人民日益富庶。常常是天下饥荒四起、饿殍千里的时候,这里却是旱涝保收、衣食自足、生活闲适,天府之国的名声因此广泛传播。尤其是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并逐渐走向了大众层面,被人们认为是安居乐业的理想地方。所以,尽管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时间比关中要晚,但却是后来居上,经久不衰,以致“天府之国”一词逐渐在大众层面上用以专门指代成都平原,并成为了共识和常识沿用至今。
谭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