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传义

  打开我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风道的建设已经被明确写入其中:“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将风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

  记者采访了解到,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组成联合课题组,正对西安市城市风道建设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

  “城市风道的建设与风道体系的完善,将会促进城乡之间日常的低空大气循环流动,促进城区内部与生态绿地的大气循环,加强空气流动,提高空气自净能力,可加速空气污染物的排出与消解,将对雾霾消散将起到促进与加速作用。”课题组专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薛立尧这样说。

   城区内外:两级风道交互作用

  课题组建议:

  西安可采取“风道+景区”的建设模式,也可称之为“风道景区”。这样可以把城市无形系统中的风和有形系统中的景区结合起来,既为城市风道绿地建设寻找到有效突破口,也可以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西安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说,西安三面有高台或山脉,静风天气比较多,容易逆温,城中和北部高楼很多,风很难通过。因此就算污染源没有增加,但污染却容易积累,形成雾霾天气。

  薛立尧表示,根据近几年雾霾治理的实际情况及气象观测的统计资料,驱散雾霾主要还是依托大区域的“风雨之力”,如大风降温、冷空气南下或雨雪降临等,但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规模过大、强度过高,引发的城市通风不良进一步加剧了雾霾问题。

  建设城市风道就是通过在城市规划中引入气候因素,保证城市主风道的畅通,把郊外的风引进市区,让大区域的气流顺利通过城市建成区而不受阻,促进大气良性循环。这样有助于缓解西安夏季高温,削减城市雾霾的影响,也能吹散城市上空的空气污染物,并向城市输送新鲜空气。

  薛立尧说,考虑到通过规划有形空间,疏导构建无形的通风体系,课题组建议,西安可采取“风道+景区”的建设模式,也可称之为“风道景区”。这样可以把城市无形系统中的风和有形系统中的景区结合起来,既为城市风道绿地建设寻找到有效突破口,也可以促进宜居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