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晋

  儿时关中农村春节走亲戚,是这样一幅图景。

  泥泞的羊肠小道上,行走的人们跳跃着寻找干处落脚。大冷的天,本应穿上一双棉鞋,可女人们一针针辛苦纳的鞋底并不防水,出行时人们只好穿着防水而不防冻的胶鞋,脚底是刺骨得冷、钻心得疼。

  如果亲戚家路远,人们会选择骑自行车去。那麻烦可就大了,泥巴粘在车轮上,传导到泥瓦圈上,很快会死死地将轮圈缠在一起,一步都动弹不得。有心人会提前准备一根棍子,撬完泥巴接着前行,一而再,再而三,到达亲戚家,那可是一路艰难。“路上好走不?”注定是亲戚第一句温馨的问话。

  近十年,关中农村大都修了水泥路,这幅图景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前些年,春节回家过年,全是摩托车、三轮车当道,红男绿女一阵风似的,从步行者身边呼啸而过,让人心悸。村里有上那么几辆小轿车,会让人羡慕不已。至于开小车走亲戚,注定是很风光的事。

  然而,今年春节,展现在眼前的全然是另一幅图景。

  节前,在外打工者回村时,不再是肩扛大包小包地乘着公共汽车,而是开着新买的小轿车,后备箱里塞满丰盛的年货。春节里,与村里人一起闲聊,大家津津乐道的多是谁家都添置了小轿车。像我们这样一个不足200户的小村,小车拥有量就100多辆。本家有三兄弟,前些年日子过得都不怎么好,今年春节前,添新的换旧的,竟然开回了三辆新车。有几家孩子在外生意做得好,大都买上了三五十万元以上的高档车。

  先前村里打水泥路,想着5米宽就够了。可是,当大多数家庭都添置了小车,由于没有车库,只好一排排停放在街道上,这街道就显得太狭窄了。在许多村子,无论是会车还是车调头,都是件很难的事。

  大年初五出门,老环山线南千户十字,一年常走的路,从来未堵过,可那天离十字只剩下50多米,竟堵了40多分钟,好不容易挤到十字路口,发现本该去的方向依旧水泄不通,只好朝着相对较畅的相反方向尽快离开。当天,是周至九峰镇千户四村“过会”的日子,四个村都像是一个大停车场,车辆摆得满满的,走的、停的,进的、出的,都不那么容易。

  近年来在城里习惯了的堵车,陡然出现在关中农村,显然超乎人们的心理准备。人们发现,富裕了的中国农民,不再是捂住钱袋子存起来,除了盖新房、娶新娘,他们更乐于追逐现代的生活方式。面对中国农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全新追求,我们需要做的很多,需要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