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区孩子边卖东西边写作业,网友质疑是营销。八九岁的孩子坐在景区路边,面前摆着山栗、青枣、松子等山货,孩子边卖东西边写作业,看到这一幕让人觉得心酸。但游客走着走着就觉得不太对劲,一路上有很多写作业的“小贩”,还有很多孩子会主动上前拦游客推销东西,走到景区大约四分之一的路程,就能看到十多个这样的孩子。游客开始怀疑:这难道是一种营销方式?(10月8日《华商报》)
面对“边卖东西边写作业”的农村孩子,有人生出的是感动和“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感慨,有人却认为这是一种博取同情、忽悠游客的伎俩,让人觉得“心里不太舒服”。实际上,想判断事实和真相并不难。如果说一个两个孩子这么做,那可能真的是“生活所迫”,可当一群孩子集体出动、扎堆“煽情”,表演的意味就未免太浓了,难免让人生出靠博取同情赚钱的质疑。
一直以来,农村人的形象都跟实诚、淳朴、勤劳等褒义词联系在一起。大多数情况下,也确实如此。可是,近年来不断被媒体曝光的乞讨村、造假村、贩毒村等负面新闻,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农村和农村人的脸上抹黑。旅游时在景区遭遇农村人欺诈甚至讹诈的事情,也常有所闻。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农村人跟城里人一样,既有不开窍的“榆木疙瘩”,也不缺心眼活泛、八面玲珑之人。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里,城乡之间的流动和交融不断加速,农村人在见识上和观念上早已今非昔比,有的比城里人还精明、还超前、还懂得玩“心理战术”。农村也不再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旅游景点摆个小摊,说不定比城里人上班挣钱多得多。如果还抱着老黄历不放,无疑就“奥特”了。
当然,跟那些职业乞讨之类的现象相比,“边卖东西边写作业”并无太大恶意,顶多算是“小狡黠”而已。只要不给孩子带来过度的疲累,只要不存在以次充好、质次价高、缺斤短两的欺诈行为,游客大可一笑了之。看中了山货,可以买一点;如果不需要,也无须出于所谓的“同情心”而乱花钱。游客客观理性了,“边卖东西边写作业”之类的“创意”自然就没了市场。
不过,最后还是想提醒一下那些“边卖东西边写作业”的农村孩子的父母:虽然这只是小狡黠,却依然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影响景区乃至农村人的形象倒在其次,如果由此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投机、欺骗等灰色印记,恐怕是赚多少钱也弥补不了的。让孩子远离“边卖东西边写作业”之类的小狡黠,光明正大地做人、做事、做生意,才会有更大的前途。
文/乔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