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以后,谁来种地?”随着越来越多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农村地区老弱病残留守尴尬凸显,空心化加剧,社会上传出“农业发展后继乏人”的焦虑声。
当多数年轻人还在城市四处闯荡,绞尽脑汁、钻破脑袋想在城里谋得一席生存之地时,从农村走出的他们,揣着理想和抱负,默默回到家乡,扛起锄头下了地,把别人看不上眼的农事儿干得风生水起。
这其中,武功县大庄镇大西村的80后青年刘仙会、河道社区皇甫村的90后吴德泉便是这样难能可贵的新生代农民代表。作为青年农民企业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上,证明了自我价值,体现了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宣告了农业后继不乏人。
80后瞅准农村广阔市场 把蔬菜卖进高档酒店
1981年出生的刘仙会由于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后就到西安打工。她明白不致富就穷一辈子,凭着不服输的闯劲,经过多年拼搏努力,刘仙会在西 安创办一家粮油公司,经营高端酒店蔬菜、副食、家禽配送业务。因为性格干练、为人热情、讲究诚信,她的生意越做越大,在西安酒店配送行业已是小有名气。
2013年的一天,刘仙会回大庄镇大西村看望父亲,在和父亲聊天时,听说村里外出打工的村民近几年在外并不容易,收入甚微,想回乡发展又没 合适工作。听了这事,刘仙会困惑了,她打小在大西村长大,自己富了,不能眼睁睁看着村民还受穷。“我是做蔬菜配送的,能帮别人卖菜,为啥不能给自己村卖 菜。”很快,刘仙会定了主意:在村里搞特色蔬菜种植。既能依托自己在西安的市场圈保证销路,又能把种植、配送、销售整个产业链串到一起,实现利润的最大 化。
三年来,刘仙会在大西村打造的200多亩特色菜种植基地渐成规模,由其创办的后稷新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年实现产值500多万元,芥蓝、意大利生菜、西兰花等菜品常年销往西安、咸阳的高档酒店。
90后辞掉公职回乡创业 让穷乡僻壤华丽变身
吴德泉1990年出生,河道社区皇甫村人,大学毕业进入政府单位工作。2013年,他做出令人意外的决定:辞了公职,回村创业。有人不解,“好好的公务员不做,为啥要做农民?”吴德泉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只要肯动脑子、能扑下身子,农村也能大有可为。
之后,吴德泉邀请农业专家进村考察论证,到周边农业合作社、生态园学习求教。经前期资金筹备、场地基建,2014年5月,华新生态农业专业 合作社宣布成立。一个以集苗木花卉种植、果蔬种植、畜牧养殖、渔业养殖为主,兼具农家特色餐饮、时令果蔬采摘观光、垂钓休闲等多元产业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 业园快速成形。截至2016年7月初,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园区面积从最初规划的500亩增至1500亩。皇甫村这个昔日的穷乡僻壤完成华丽变身。
几年间,吴德泉始终不忘为家乡人民谋福祉的初心,在园区发展壮大同时,他还自掏腰包给村里修路、修渠,挖井、铺设滴灌管道,盖起职业农民学校,给同村及邻近村民免费培训农技术。眼下,皇甫村的奶油草莓、原生态土鸡等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口碑不错。
一人富不算富 全村富才是富 为“年轻农人”喝彩
“仙会是个好娃,小康路上有她带路,我们放心。”在大西村,提起刘仙会的名字,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一直以来,刘仙会的蔬菜种植基地给村民 支付的土地租赁费是当地最高的,每亩每年不少于1200元。基地还给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按月薪3000元计算,村民在家门口打工一年的收入就近4万 元。为此,同村多名在外务工的村民主动提出回村,要跟刘仙会致富。
同样,吴德泉的生态农业园也给同村不少村民提供岗位,村民月月能领到不菲薪水。此外,吴德泉在从村民手里租来的土地上自费建大棚,又无偿提 供给村民,支持村民种植奶油草莓,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待草莓成熟又以不低于市场价统一回收,再包装出售。有人质疑,“这不是赔钱的买卖?”吴德泉却说, “风险留给自己,是给村民吃定心丸。打消村民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是为了让村民尝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从而加快转变思路、大步走上致富路。”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脚踏实地、坚持、肯干,在农村的大舞台上,也能实现大梦想。像刘仙会、吴德泉这样的青年,正是农业未来的希望,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本报记者 吕 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