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3月2日刊发的一篇《“老漂族”的“异乡人”生活》,记者也不会接到刘兆瑞(化名)的来电,她和老伴在城市生活多年,依旧无法融入其中,电话里刘兆瑞的声音有些低沉,说几句便沉默一会,最终她提出想聊聊自己的“老漂”生活。

  3月9日,天还未亮,按照和刘阿姨的约定,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北郊凤城八路一小区的刘阿姨家里,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全程记录了她和老伴一天的生活,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接近众多城市“漂族老人”的精神世界。

  在西安一待就是五年

  时间:6:00 地点:刘阿姨儿子家中

  “六点了快起来。”刘兆瑞轻声细语地边说边推一旁的老伴,让他赶紧起来一起去楼下买菜。“再晚就来不及了。”两个人迅速换好衣服,随便用毛巾抹了一把脸,就下楼了。

  刚入春的天气依旧很寒冷,老两口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严严实实,然而才走不一会,两个人都出了一身的汗。“记得买鸡蛋,家里鸡蛋昨天吃完了。”其实市场离小区步行也就五分钟的路程,但老两口脚底下很快,想尽快买完东西回家给一家人准备早饭。

  冬天刚过,6点钟天才开始蒙蒙亮,买了鸡蛋、豆浆、豆腐脑,还买了一天要吃的蔬菜水果,老两口手忙脚乱的急忙就往家赶。“七点半孙女就要上学,再迟一点就来不及吃早饭了。”

  “快点给我把数学试卷装起来老师今天要讲、牙膏没有了重新拿一管、把餐桌上晾的蜂蜜水一喝……”买完菜回来,还没进门在楼道就听见家里的喧闹,十岁大的孙女和儿子儿媳也都起床了,老两口手忙脚乱的把菜都放到厨房,然后把早饭全部装盘端上了餐桌。

  根本来不及吃上一口,刘兆瑞就冲进孙女的卧室给她取校服,然后把书包收拾好装好,还不忘给孙女塞上十几块钱零花钱,装好之后,接着把书桌被子全部重新整理了一遍,而这个时候,儿子和儿媳已经准备出门了,“妈,记得给娃带水杯。”临走时,儿媳妇张口吩咐道。

  时间:7:10地点:徐家湾公交车站

  “奶奶你不去了,今天爷爷送我就行了。”刘兆瑞还没来得及回话,孙女已经拉着老伴出门了,她也只好作罢,其实学校并不远,步行也就十来分钟,但今天眼看着要迟到了,刘兆瑞让他们到楼下坐两站公交车。

  “每天都跟打仗一样,大人要上班小孩要上学,搞得大家手忙脚乱的,到现在她都没有吃上一口早饭,只顾着伺候这小祖宗了。”刘兆瑞的老伴开玩笑地说道。

  时间:7:50地点:刘阿姨儿子家中

  把孩子送到学校,刘兆瑞和老伴的心总算放下了,“早上这场仗总算告一段落了。”说着刘兆瑞让老伴吃点东西再去睡一会,自己涮了拖把准备开始打扫卫生。

  “别看我68岁了,身体好着呢,干这些活都很轻松,我也闲不下来,待在家里太闷,总要找点事情做。”刘兆瑞一边小声说着,一边把电视机调到自己爱听的秦腔频道,并把音量调到最小,秦腔声混合着拖地的声音,在安静的屋子里回荡。

  刘兆瑞今年68岁,渭南市大荔县人,和老伴两人都是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在家也没事,因为孙女上学需要接送,再加上儿子儿媳工作太忙又分不开身,老两口就简单收拾了行李来西安了,却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五年。

  陪伴老两口的只有一台电视

  时间:11:00 地点:刘阿姨儿子家中

  “散会步去吧,在家里也没事干。”中午11点多钟,吃过午饭,刘兆瑞催着老伴下楼去小区转转,在家里忙了一早上,她感觉到很憋闷。这已经是刘兆瑞在西安生活的第五年了,可她仍旧看起来像一个刚来的“外地人”。

  中午孙女在学校吃午饭,儿子儿媳都不回来,只有刘兆瑞和老伴两个人在家,他们通常都是随便吃点。

  一上午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老两口也不喜欢热闹,“当了一辈子老师,没啥爱好,就喜欢听个秦腔,不打牌也不爱出去跳什么广场舞,所以我俩不是在家里呆着,就是出去遛遛弯。”

  遛弯回来,老两口习惯性地回到卧室打开电视,老伴儿把手表放在一旁,半个小时就看一次。“也不是喜欢看电视,在家里再没啥事情,只能开着电视一个台接一个台地换,看看新闻,到了晚上听听秦腔。”刘兆瑞说,有时候下午没事,老伴儿也会拉一会二胡。

  时间:16:00地点:西航三小门口

  才刚到放学的时间,学校门口早已围满了接孩子的家长,刘兆瑞和老伴几乎三点半就从家里出来了,早早的等在和孙女“约”好的地点,学校对面的一棵槐树下,焦急地等着孙女快点出来。

  “孩子放学早,如果先做饭肯定来不及,所以每天都是接了孩子才回家做饭,这样儿子媳妇也就下班回来了。”刘兆瑞说着,孙女从校门口走了出来,冲着爷爷奶奶站着的方向跑了过来。

  下午到了家里,孙女直接回小房间练钢琴了,刘兆瑞则立马一头扎进了厨房,忙活着一大家子的晚饭。

  时间:19:00地点:刘阿姨儿子家中

  吃过晚饭收拾完才七点钟,“这时候是觉得最不自在的时候,儿子媳妇都在家,但跟孩子们也没什么话说,我们只有待在卧室里,看看新闻联播,有秦腔的节目时想拉二胡又怕吵到孩子们。”刘兆瑞的老伴说,除了送孩子、做家务的时间,我们老两口面对的就只有一台电视。时间:21:00地点:刘阿姨儿子家中

  一晚上的时间,刘阿姨和老伴都在自己的小房间看电视,几十个频道,调了一遍又一遍,“其实我们也知道父母在这待得不自在,但我也是希望父母来城里享享福,在家乡冬天连个暖气都没有。”刘阿姨的儿子看着父母叹了口气,他也能体会到父母的孤独,就希望他们看到孙女儿能开心一些。过了一会,房间里连电视的声音也没有了,只听见刘阿姨说,早点睡吧,明天又是一天,还要早起呢。

  时间:22:00地点:刘阿姨儿子家中

  夜深了,刘阿姨和老伴的小房间不时有鼾声传出,大屋内的小床上孩子已经进入梦乡。送记者出门时刘阿姨的儿子打开了靠近门口的洗漱间的夜灯,橘黄色的光晕柔软地扩散开来,温暖而又温馨“老人晚上经常起夜,小灯开着,照个亮,免得磕碰”,刘阿姨的儿子这样说道。

  最怕在城里看病买药

  除了体验刘兆瑞一天的生活,记者还专门走访了刘兆瑞所住的小区,小区有6栋高楼,每一栋都是23层,一层有8户居民,50%以上的居民表示身边或者自己家里就有刘兆瑞一样的老漂族,记者随机调查了其中100位的老漂族,这些老漂族的年纪都在60-70岁之间,65.2%的老人认为子女对他们的重视不够,42.3%的老人对家庭生活不满意,79.2%的老人感觉很孤独。此外,64.7%的老人“在家独处”打发闲余时间;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后,49.7%的老人选择了憋在心里不说。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加剧,是‘老漂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有更好的发展,选择离乡在大城市工作、安家,而他们的子女生了小孩,在城市里请保姆的费用昂贵,照顾的也不一定好,这个时候父母就到城里帮自己的儿女照顾孙子孙女,“漂”到子女所在的大城市,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在这些老人当中,还有35%的老人表示,除了孤独想家,他们最怕的是在城里看病。刘兆瑞和老伴也有相同的困扰。

  “人上年纪了,多多少少会有些病痛,但医保异地就医现在还很难实现即时结算费用,不是有的药物没法报销,就是手续复杂让人望而却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身处异乡,老人们的医保通常无法正常报销,为了省钱,不少老人生了病都宁愿选择小诊所看病。为了少生病,不进大医院,有的老人甚至寄希望于服用价格低廉的保健品来保健。

  “每隔几个月我们都会抽一天回趟老家,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去药店把大病小情的常用药开好,尽量挑一些保质期长的药备着。”刘兆瑞说,每次都要带好大一包药来西安。

  专家观点尽快落实异地医疗保障制度

  如何让“老漂族”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能安心地在城市里生活,在此次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中,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艺术家汪国新也提出,在我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老漂族”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类群体。他们往往因为户籍的限制无法享受居住城市的养老福利、医保,同时又因为距离遥远,无法享受原居住地的保障服务,成了“两不靠”的尴尬人。

  对于此,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认为,“关键问题,就是推行医疗保障实施异地报销政策,实行全省统筹甚至全国统筹。”张宝通说,现在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尝试建立异地报销点,只要建立起来一个系统,实现全省统筹、全国统筹都不再是难题,这样一来,老人不仅能住在城里享受天伦之乐,也免去了一些公共服务难以保障的后顾之忧。文/图本报记者李梦倩

  (编辑:wsx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