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创客袁家村创客

  原标题:创客与乡村1 袁家村的“创客”

  本报记者 许梦婷 实习生 刘已粲

  提起袁家村,人们并不陌生。自2007年打造乡村旅游业以来,从最初的康庄一条街到如今的小吃街、酒吧街等七条街,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国内有名的“关中民俗体验地”,持续火爆的旅游人气和产业化发展道路也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

  现如今,面对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升级,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节点,袁家村也在发展变革。当乡村需要创新,当创客需要土壤,乡村与创客的结合将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走进袁家村里的“创客”,将会带来不一样的解答。

    王志俊:老茶“烹出”新人生

  一 把铜壶,几克茯茶,些许清水,六成文火,再加上老师傅娴熟的熬茶手艺,一壶温润的王家老茶就出炉了,这便是袁家村里远近闻名的“王家茶馆”。土灶、铜壶、 木桌、竹椅等古香古色的物件,传统的工艺,都吸引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驻足休憩,“很多人慕名而来,有时候周末的客流量就达到四五百人。”茶馆老板王志俊介 绍说。

  今年45岁的王志俊是土生土长的袁家村人,年轻时就开始在外闯荡,他种过苹果,养过奶牛,做过建筑工、机修工、电工,也在村里基 金会和水厂做过管理人员。短短的十几年间,他换过数个工作,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然而直到袁家村打造旅游业后,他才重新找到自己的事业定位。

  “2007 年村里做旅游,虽然号召我们回来,但当时前景不明朗,我也一直是持观望态度。毕竟咱就是农民嘛,眼光还是比较浅,想着看看情况再来。”王志俊笑着说,“直 到2008年,看到村里先尝试的人已经富起来,这才下决心回来开农家乐。”就这样,在村干部的不断号召下,他和家人成为第二批回乡创业的人。

  起 初,王志俊投资了十五六万开办农家乐和垂钓烧烤,但由于客流量有限,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彼时袁家村的发展也在探索期,为了吸引人气,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建 议他开办茶楼和万人麻将馆。“我们王家以前是开茶楼的,到我父亲是第四代,所以他认为我应该继续传承下去。”面对这样的建议,王志俊最初也犹豫了很长时 间,毕竟之前的投入不少,却一直没见收益。思前想后,又在村干部的劝说下,他想着创业目光应该长远一些。2012年的冬天,王志俊东拼西凑借了不少钱,再 次投入100余万元打造了现在的茶馆。

  在老父亲的指导下,王志俊始终坚持秉承着传统的熬茶工艺,对水量、水温、茶量、火候以及熬制时间 等条件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精心熬制着每一壶茶。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来袁家村旅游,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光顾王家茶馆。2014年茶馆的收益达到40余万元, 到了2015年,仅前七个月就超过了上一年的收益。

  现如今,王家茶馆雇佣了15名邻村员工,他的创业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就业。66岁的 熬茶师傅张建设老人便是其中一员,他身体硬朗、口齿清楚,伴着音乐节奏“拉风箱”已经成为茶馆特有节目,也成为袁家村的一道风景,引得无数游客叫好。“我 还打算再干15年,在这里心情好,接触面广,快乐地挣钱,幸福地生活,人生也有了新的追求。”张老汉乐呵呵地说。

  “我不知道创客是什么 意思,但我觉得我们袁家村的人,是在实实在在地搞创业。”提及这些年的经历,王志俊也颇为感慨,前面十几年一直漂泊不定,后来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找到了自 己的人生方向,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我们农民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大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乡村的发展而共 同努力,为袁家村的未来而奋斗。”

   郭斌:“背包客”返乡创业

  从2007年袁家村发展伊始,本村村民就陆陆续续从外地归来,搭乘上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班车。相比于他们,郭斌的返乡则有些“迟”。

  1986年出生的郭斌是土生土长的袁家村人,2007年村里开始打造休闲旅游业时,他也正好大学毕业,怀抱着“想看看这个世界”的念头,他背上行囊前往北京,开始北漂生涯。先是工作,后是创业,前后辗转了国内多个城市,也尝尽了人生百态。

  而 就在他见识外面世界的时候,袁家村此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工作之后的几年,我一直没时间回来,很多都是父母说的。”郭斌介绍说,村里发展之 后,他的父母也开始经营农家乐,售卖油泼辣子,期间多次提出让他回乡创业,甚至还追到西安要他回乡,“但那会儿还是不想回去,想在城里待着。”

  2012 年,袁家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虽然因为小吃街的火爆,带动了村里前期的旅游发展,但也因缺少休闲体验的项目,游客往往是“一日游”,如何留住游客?如何 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书记郭占武和村干部也费尽心思,他们带领村民多次外出考察,也向专家请教发展方向,最后决定增加酒吧、艺术街区等体验项目。由于这一 类产业较为年轻化,所以村里也号召年轻人加入进来。

  听闻这一消息,结合自身的兴趣,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归家乡。“以前觉得做小吃、搞旅游很简单,后来才发现村里还有更大的产业规划,也点燃了我们年轻人的创业激情。”郭斌回忆说。

  虽 然酒吧街起步后也遇到了不少经营方面的难题,但在全村人的努力下,2013年,人气渐渐聚集,特别是到旺季的时候,街区里12家酒吧基本全部爆满。而像郭 斌这样从外回来的年轻人,也带回来不少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酒吧的服务标准。现在,郭斌酒吧的年收入已经达到12万元,获得的收益他也进行二次投资, 不断提升酒吧的品质。

  “有些人觉得我们创业很舒坦,其实背后的艰辛却不为人知。比如,每天至少营业十五六个小时,而且为了做好酒吧,我 还专门学习了手鼓、音乐、魔术等,都是为了吸引游客。此外,还在不断通过书籍、网络以及与朋友的交流,学习经营管理的知识。”郭斌说,其实袁家村的所有人 都在学习,小吃街不断改良自己的配方,农家乐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艺术街区不断创新,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创业,更是把它当成事业,全心全意地在经营。

  谈到未来的发展,郭斌也充满信心,一方面他打算继续提高酒吧的经营水平,根据袁家村规划发展,多开几家分店;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参与村上的建设、管理和接待工作,“就像是我店门口写的,‘还有99年,我们也是百年老店’,袁家村的未来也还有更广阔的前景。”

   陈嘎:让袁家村更有“味儿”    

  小吃、农家乐、民俗体验……如果说这是袁家村曾经留给游客的第一印象,那么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袁家村平台的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创客”也慕名而来,“85后”的年轻小伙陈嘎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今 年29岁的陈嘎毕业于西安欧亚学院,还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希望和朋友创业,但受限于现实条件,毕业之后他先进入了西安左右客精品酒店工作。随着学习成长,想 要开一间设计工作室的梦想慢慢发芽成熟,工作三年后的2013年他决定辞职创业,和大学同学在西安创办了一家平面设计公司。

  一次偶然的 机会,陈嘎和朋友来袁家村游玩,发现这里还没有文化创意类的项目,善于抓住商机的他便萌发了开办小店的想法。但事实上,这个想法并不算创新,在当下国内火 热的旅游景区内,各类手工品小店层出不穷,如何作出特色,如何说服袁家村接纳他们的项目,陈嘎和他的团队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西安我 们纯粹做平面设计,但来到袁家村,我们结合特色给他们定制了文创产品,如手绘地图、明信片、手工制品等,找到双方的契合点。”陈嘎介绍说,在和村干部交流 之后,2014年2月他们的“如此手工”艺术小店顺利开业。带有袁家村特色文创产品也广受游客的喜爱,随着市场的认可,同年9月他们又在艺术长廊开办了第 二家小店“如此陶艺”,将这家店搭建成设计师的平台,从各地搜集艺术产品在这里展出及售卖。如今,第三家“如此生活”又在祠堂街开业,这里主营手工布艺, 并将成为他们公司在袁家村的办事处,设计师的工作室也设在这里,便于大家寻找灵感。

  “其实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能坚持下来,除 了热爱之外,更重要的是袁家村这个平台搭建得好。最初引进我们过来,免收房租降低了成本,源源不断的客流量也降低了创业风险,为我们创业者提供了很好的环 境。”陈嘎介绍说,自从他们设计团队在袁家村做出品牌后,省内不少旅游景区也邀请他们开办分店,但他们并没有这个打算,“一方面我们也在坚守自己的理想, 希望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另一方面,别的地区虽然也能提供一些优惠条件,但却失去了自由施展能力的空间。”

  现在,陈嘎和他的团队已经由2 人发展到13人,业务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回望这几年的创业经历,他总是提到一个词——爱好。“选择创业项目,就是基于我们的爱好,之后的发展,也围绕爱好 进行。虽然创业之初心里也曾害怕,万一赔钱失败怎么办。但后来发现,只要坚持在自己的领域把事情做好,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路也会越走越宽。”

  谈到未来的发展,陈嘎充满自信,“年后我们还将成立袁家村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为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搭建平台,联合举办一些展览等活动,在袁家村形成文创产业的规模,既能丰富这里的旅游业态,也能带动我们自身的发展。”

(编辑:wsx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