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关于电子烟的各类监管政策,给火热的电子烟泼了一盆凉水。昨天,本报报道了电子烟改名后,换了个“马甲”,重新出现在部分电商平台。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背后既有电子烟市场的无序发展、行业长期的“野蛮生长”,也有国家标准缺失、监管政策滞后的原因。

  庞大的年轻消费者群体

  对不少电子烟企业来说,2017年应该是一道明显的“分水岭”。这一年开始,不论是产品数量、行业规模,还是购买市场,都在快速增长。

  “电子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可玩性很高的电子产品。起初,人们的态度主要是‘尝鲜’。”西安红会医院控烟门诊张竹云医生介绍,早在2014年前后,电子烟就曾以“雾化”“蒸汽”等形式,成为不少小众文艺青年、嘻哈一族的玩物。

  此外,无需手动注油、进口芯片、可替换烟弹,再加上一个炫酷的外壳,让电子烟从诞生之日起,就牢牢吸引了庞大的年轻消费者群体,甚至成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

  根据《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5—24岁年龄组,有近七成的受访者听说过电子烟,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为1.5%,按比例推算,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现在使用电子烟的人数,约在1000万人。

  实际上,对电子烟有害性的质疑一直从未间断,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长期吸电子烟对身体依然有害。今年8月以来,美国疑似电子烟致病致死案例的出现,让电子烟走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张竹云向记者表示,目前,电子烟既不属药品,也不属医疗器械。从烟具到烟油,无需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试验,就能进入市场。“比如核心的烟油,里面添加了什么?对人体是否有危害?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张竹云说,电子烟在燃烧或雾化时,会产生甲醛等有害物质,危害吸烟者和被动吸烟人群健康。长时间吸食电子烟,同样会产生对尼古丁的依赖。

  电子烟也能上瘾 

  线上销售渠道,一度让电子烟的购买更加灵活,成为年轻人获知获取电子烟的主要途径。

  基于此,11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敦促电子烟企业关闭线上销售渠道,撤回线上广告;敦促电商平台下架电子烟产品。

  11月7日,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控烟工作的通知》,倡导青少年远离电子烟,警示各类市场主体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在地方控烟立法、修法及执法中,要积极推动公共场所禁止吸电子烟。

  部分国内电子烟品牌商,也相继作出回应,称坚决支持并执行《通告》要求,并强调其保护未成年人的态度。

  32岁的张瑶在西安一家企业工作,昨天,他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他的烟龄并不长,选择电子烟纯属图新鲜。“味道像汽水,经常有饱腹感。”虽然没有“一天一包”真烟的概念,但他发现,电子烟也能上瘾。

  张瑶注意到,自己身边很多同事都在使用电子烟,这些人也是最早使用苹果手机的群体,“很多平时不抽烟的人,也都用过电子烟。”

  “禁令”的作用很有限 

  昨天,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从2017年至今,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发布过相关禁止性《通告》,但是缺乏法律层面的约束力,导致类似“禁令”的作用很有限。

  比如,市场监管部门认为,电子烟生产目前并没有准入门槛,厂家也不需要办理生产许可证,只需要申请营业执照即可。比如,烟草专卖单位认为,电子烟若不含烟草成分,根据烟草专卖法,不应属于其监管职责。

  陕西王炳森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海明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电子烟市场的监管上,各国监管政策差异较大,“关键在于是将电子烟归类为普通消费品、烟草制品,还是医用药品。”

  何海明说,从国家层面应该出台相关法律,一方面从源头上把控电子烟的生产和销售,建立合法合规的线下实体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要明确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防范电子烟过度营销宣传。

  “比如,能不能将‘凭有效身份证件才能购买烟草产品’写进法律?”何海明说,国家可以出台对电子烟的严格技术标准认定,将电子烟正式纳入烟草制品范畴。青少年在购买包括电子烟在内的烟草产品时,必须出示包括身份证在内的有效证件。对于商家售卖电子烟等烟草产品时,未要求顾客出示有效身份证件的行为,应进行严厉打击与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