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灞河本报记者 赵晨 摄

  汉城湖张曦摄

  本报记者 康传义 通讯员 李宝强

  保水:城市生活污水应收尽收

  镜头一:

  “柳绿芳菲五月天”,初夏的河人工湿地,芦苇摇曳,香蒲飘荡。蓝天碧水之下,一群群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在人们毫无防备之下,忽然从芦苇或香蒲丛中呼啸而出,划破了天空的一片宁静。“现在的河人工湿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儿在这里安家。”程仕华说,“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烂河滩。”

  程仕华,河人工湿地运行管理项目部负责人,从河人工湿地的施工建设到目前的保养维护,他一直参与其中。程仕华介绍说,河人工湿地于2012年3月开工建设,总面积1200亩,项目采用人为因素形成的湿地,利用芦苇、香蒲等植物发达的根系“吃掉”污水的有害物质,属于一种生态治理污水的方法,主要污染物去除率达到50%。

  “湿地位于河入渭口,项目刚刚启动的时候,河水又黑又臭。刚栽植的芦苇和香蒲无法成活,只能先用净水培植成功,才敢引入河水进行净化。那样的水质,别说野生鸟儿了,就是工队施工的工人也不愿意在这里多待一会。为了建设湿地,我们把工钱提高了不少,可很多工人还是在这干上几天就走了。他们说受不了河水的臭味。”程仕华说,“现在再看看我们引进湿地的河水,不仅由黑变清了,臭味也没有了。再经过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变得更好了。”

   举措:

  为了彻底解决河的水污染问题,几年来,河流域共投入资金21.8亿元,关闭造纸企业11家,新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增加污水处理能力50万吨/天。目前,河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降至50毫克/升、5毫克/升。下一步,河流域还将新、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增加污水处理能力51万吨/天。

  河污水治理可谓我省治理渭河的一个缩影。为抓好渭河污染防治工作,2011年底,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通过“关、建、治、保、管”等措施,下大力开展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三年来,渭河流域共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49座,45座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6万吨/日,基本解决了城市污水直排渭河问题;淘汰关闭重污染、高排放企业33家。

  不仅在渭河流域,“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继续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污泥处理处置,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人工湿地,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点评:

  渭河污染防治是关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是省委、省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下决心向渭河污染宣战,把渭河污染治理好、把渭河生态建设好,不仅没有影响关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反而极大地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保障公众健康,为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新一轮渭河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一个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治水:创新污染补偿资金制度

  镜头二

  在众多渭河水质监测站中,潼关吊桥水质自动监测站可谓最有名气:作为渭河入黄河之前的最后一个水质监测站点,这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省渭河水质的最终考核地。潼关吊桥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设立,也让潼关县四知村村民杨小水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化。自从六年前被监测站雇佣后,杨小水每天的生活便与渭河水打上了交道。现在,他每天都要往返于渭河河道与监测站数次,采取水样后,送至潼关吊桥水质自动监测站。

  “现在,渭河水不仅变清了,鱼虾也多了起来,这在几年前想也不敢想。”提到渭河入黄河水质的变化,杨小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刚来到监测站的时候,每天到渭河采水样就是一种煎熬。那个时候,渭河水不仅颜色是酱油色的,还有很大的臭味。大约两三年前,渭河水开始不臭了,颜色也变得越来越清。现在到渭河上采水样,成了一种享受。”

  当杨小水每天忙于在渭河上采水样的时候,潼关县秦东陵社区的周亚斌也起了个大早。在将包括一只小船在内的打鱼设备固定到电动摩托车上之后,周亚斌熟练地发动起车子,朝着渭河出发了。随着这几年渭河水质的变好,渭河里的野生鱼越来越多,脑子活泛的周亚斌便在自己家里开起了渔家乐。鱼是每天在渭河里打捞的新鲜野生鱼,菜是自己地里种的农家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光顾。在周亚斌的带动下,秦东陵社区的渔家乐也多了起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渔家乐专业村。

  举措:

  来自潼关吊桥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显示,渭河出省断面的水质近年来持续好转,主要污染物氨氮年均值2013年属于劣五类水质,三年来持续下降,下降幅度将为明显,2015年达到IV类水质。

  为确保渭河治理目标的实现,强化地方政府对辖区水污染防治的责任,省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对渭河干流宝鸡出境断面、咸阳出境断面、西安出境断面、渭南出境断面水质实施考核。凡辖区渭河出境水质超过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值的市政府,必须向省财政缴纳污染补偿资金。此办法的实施开创了我省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各市政府责任挂钩的先河,也走在了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前列。

  目前,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范围包括沿渭四个市界断面和8条对渭河水质影响较大的支流(干渠)和12条渭河一级支流,考核指标分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溶解氧,补偿标准实行分档递增。截至2015年11月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省级扣缴资金共计2.76亿元,全部用于渭河污染治理工。

  为破解生态基流不足的问题,“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在渭河、汉江流域开展试点,确定生态流量(水位),作为流域水量调度的重要参考。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完善水量调度方案。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控制水电开发规模,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发挥好生态基流在改善水质中的作用。

  点评:

  随着渭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和水质的逐步改善,虽然原有的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但是一些新的问题逐渐显现,如生活排污量大,枯水期生态流量小,配套管网建设速度慢,治污设施运行保障不足等,影响到水质的稳定达标。陕西“水十条”提出,要把渭河流域的治理重点倾向污染较重的支流、干渠,并大力推进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湿地建设,坚持生态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并重,巩固提高现有水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渭河、景观渭河、安澜渭河,提升陕西中部水环境质量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加大渭河治理力度,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多。

   护水:打造关中生态长廊

  镜头三:

  立夏之后,气温骤然升至30摄氏度以上。早早吃过晚饭,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赵家村村民范省利,来到了建在自家旁边的渭河岐山段芦苇生态景观长廊,小桥、流水、凉亭、鸟鸣……炎热酷暑顿时烟消云散。自渭河岐山段芦苇生态景观长廊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后,范省利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转转。

  渭河岐山段芦苇生态景观长廊现在已经成为岐山及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可有谁能想到,就是在几年前,这里还荒草遍野、沙壕遍布的烂河滩,正是得益于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才让范省利有了这样一个休闲夏凉的好去处。

  不仅是渭河岐山段芦苇生态景观长廊,为将渭河真正打造成为安澜河、景观河、生态河,去年以来,宝鸡市启动“渭河宝鸡百里画廊”项目。据了解,宝鸡“百里画廊”西起宝鸡峡,东到扶风绛帐,全长100公里,分为渭河河堤道路景观带、渭河河道景致带和堤外服务区三个层次,逐步建成“十里花海”“樱送春风”“杨柳浓荫”“红枫秋韵”“梅花嬉雪”等5大生态景观带,“百鸟戏滩”“千亩荷塘”“万顷芦荡”“渔舟唱晚”“千渭湿地”等8大生态景观点,以及金钓休闲民俗村、霸王河秦皇园、眉县滨河新区、岐山民俗生态游乐园、六川河民俗村等10大休闲区。

   举措:

  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既定治理项目全部完成,渭河水质改善目标顺利实现,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2015年,渭河干流水质整体趋势向好,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较去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渭河支流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20.8%,氨氮平均浓度下降16.1%,支流水质改善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2015年5月,陕西省政府印发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继续开展新一轮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方案明确提出,要将渭河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治理目标为: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西安、咸阳段水质明显好转。流经城区河段建成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城中河,流经乡村河段建成堤净、水清、有鱼虾的生态河。

  点评:

  在渭河综合整治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人水和谐的建设思路,创造性地运用和总结了一些治渭新理念: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由防洪减灾向综合利用转变;由少水、惧水向亲水、居水转变。陕西“水十条”提出,要以国家“水十条”的目标指标为导向,充分结合地方特色把脉治水的关键和重点,按照“南防北控、中部提升、节水循环、优化空间、底线保障”原则,统筹推进全省水污染治理。随着“柔性治水”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母亲渭河将展现出更加美丽的新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