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江舟

  本报《关中直击》栏目春节前刊发弱势群体关注稿件《流浪人,谁给他们一个家》,对该人群入冬之后的生存状况及民政等有关部门采取的救助措施进行了报道。

  采访中发现,当前长期游走在西安大街小巷的流浪人群中,除其中因年龄过大、身体残疾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谋生手段的特殊困难人群外,还存在大量以“乞讨”为业,以社会同情心为食的“职业乞讨者”,对此进行了跟踪关注。

  不要吃穿,只要钱,给少了还遭嫌

  徐女士从小在农村长大,自幼丧父的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家境困难,幼年时没少得到乡亲邻里的帮助。为此,徐女士从小被教育要常怀感恩之心,大学毕业在西安工作以后,她经常前往养老院、医院做义工,回报社会。但一谈起街头的流浪乞讨者,徐女士十分气愤。

  “那天我在鸡市拐的公交站等车,一个身穿破破烂烂的老大爷,一手拄拐棍一手拿着搪瓷缸子,走到我跟前跟我要钱,说自己是甘肃张掖来的,已经两天没吃过东西了。我看着老人确实年龄大挺不容易的,就从钱包里拿了五块钱,让他去买吃的。可能是我当时掏钱太爽快,就没咋犹豫,人家拿了钱又腆着脸跟我说,‘要不你再行行好给我五块吧,十全十美啊’。当时公交车刚好来了,我就没再理他直接上车了。事后想想真的好生气,把我的好心当提款机吗,这都什么事儿啊!”徐小姐深感自己被“假乞丐”骗了。

  看流浪人的遭遇觉得于心不忍便慷慨解囊,却反被伤了感情的事在我们身边绝不只是个案。2月7日,记者在西安市钟鼓楼广场进行了随机现场调查问卷,受访的50位市民中有39个表示曾经给街边的流浪乞讨者支援过零钱,19位市民曾将家中淘汰了的旧衣物赠给流浪者,33位市民表示“骗子太多,上过当,现在碰见基本不会给钱,会考虑直接带他们吃饭”。

  “我们家淘汰不穿的衣服基本都不会扔,有的会带回农村老家给亲戚,有的则直接送给来院子里收废品的那一家子。”王阿姨是西电公司的退休职工,她说,“这些在路上流浪的人里面有真正的可怜人,但也有很多压根就不值得人同情。我有一次在家附近的路边碰到一个流浪汉,那会儿已经入秋了,天气转凉。他身上穿得破破烂烂,裤子上还有个大洞透着风,我看着都觉得冷,回家就把儿子的两条已经不怎么穿的厚运动裤给他拿去。结果人家给我来了句‘能再给点儿实惠的不,这还不如20块钱’。当时把我气得都不知道说啥,裤子最后我都没给他。”

  采访中,还有大量车主吐槽在十字路口的擦车窗乞讨现象。据了解,目前在西安很多十字路口都有乞讨者手持鸡毛掸子一类的擦窗工具,趁红灯亮起车辆排队等候的间歇窜入车流。用掸子象征性地在车辆前窗上擦拭几下,然后就来到车辆驾驶座敲窗乞讨,有车主甚至遇到过“不给钱,就拉车门”的举动。

  “那得多危险啊!十字路口车辆密集,经常是绿灯亮起车辆开始行驶,这些人还没有来得及离开车流,被夹在穿梭飞驰的车流中间。没注意到前方道路中间还有行人的后来车辆,经常被吓得一个急刹,司机一身冷汗。”车主郭先生对这类行为表示很反感,“一来是安全隐患太大;二来是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容易导致堵车,甚至追尾时有发生;而且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对此现象,在路上执勤的交警也表示很头疼。交警小李说:“遇到这类情况,我们不能罚款,也不能使用其他强制措施,只能去耐心地劝离街道。而且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本就已经很忙了,你让他离开,他一会儿又回来了,我们总不能放下工作专门去盯着他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