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公子”春申君的抱负

  关于少年黄歇,历史记载并不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曾游历许多地方,学识渊博。而他的偶像则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苏秦以善辩天下闻名,向偶像看齐,少年的黄歇也在辩才上狠下功夫。

  在其游学中,黄歇一边认真研读前人的经书史籍,一边留心观察当时的割据形势。学有所成后,黄歇勇气可嘉,直接到楚国找了顷襄王。辩论的口才和自荐的勇气让顷襄王非常看重,时值秦国与三晋的关系亲密,于是顷襄王特派黄歇出使秦国,刺探形势。到了秦国的黄歇随后混迹在上流社会阶层。他结交了范雎这样一批有影响的秦国贵族士大夫,取得了他们对自己的信任,搜取到不少与楚国相关的情报。当时,秦昭王命令大将白起率军与韩、魏军队共同攻打楚国,但军队还没有出发。黄歇到秦都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向秦昭王上书,力陈秦国“善楚”之利。他向秦昭王比喻道:“如果两只猛虎互相搏斗,那么旁边的癞皮狗到最后就会乘虚而人,饱食虎肉。现在,秦、楚都是大国,互相攻战只会导致双方两败俱伤,而让韩、魏那样的小国坐收渔翁之利。我谨劝大王还是放弃对楚国用兵,使秦楚亲善为好。”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对于各国国君来说,稍不留心就可能遭遇灭国之殃。黄歇的一番称述直接触动了秦昭王。于是,秦昭王制止了白起出兵,退了韩魏联军,并且还派使臣笼络楚国,订立条约,结为盟国。按照结盟要求,楚顷襄王需要将太子熊完作为人质送到秦国。而黄歇就作为太子的老师陪着熊完在秦国。黄歇和太子在秦国呆了整整九年。公元前262年,52岁的黄歇成功帮助熊完从秦国返回楚国,并继承了王位,成为楚考烈王。这位考烈王没有亏待黄歇,立即任命他为“令尹”(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官衔),并封其为“春申君”,赐淮北12县为封地。

  公元前241年,楚国都城由陈郢(今淮阳)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这时春申君的封地由淮北十二县改封吴地,其家族也随之离开黄国故城,迁至今上海、苏州一带。黄歇受封之时,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疏通河道,筑起了堤坝,抑制水患,深得民心。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名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在上海,黄浦江、申江、春申江、春申村、黄浦区、春申路等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另外,旧上海首家大报思《申报》,也源于春申君黄歇之名,这在上海《黄氏雪谷公支谱》中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