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督查组
不能拖到督查时才有行动
京华时报:此次督查的感受如何?
督查组负责人:实行全程公开的实地督查,是打造阳光信访的重要举措。阳光信访,就是要让信访工作受理、办理、督办的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如果这项工作做好了,在促进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妥善解决的同时,会对增加信访工作透明度、提升信访工作公信力发挥重要作用。
这次督查,推动了当地6件信访事项的解决,2件信访事项落实了化解责任,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国家信访局自2013年开始实行统筹实地督查,目前已形成职能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记者联合参与的机制,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有利于发挥有关方面的监督作用,形成合力推动解决老百姓合理诉求。
京华时报:如何把握督查中对地方的态度?
督查组负责人:我们的督查,不在于态度有多严厉,而是为把事实情况了解清楚。我们要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和地方的同志一起会商,形成共识,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和化解途径。我们是要把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地方党委政府。最后的工作,还是要依靠地方、依靠基层来解决问题。
京华时报:部分群众对地方解决问题有疑虑,信访事项在督查以后仍得不到有效处理怎么办?
督查组负责人:由于一些地方在解决问题的初期,与群众沟通不畅、宣传疏导不够、工作方法比较简单,造成有些信访事项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督查结束以后,当地政府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及时作出处理意见,给群众一个答复。
信访督查机制是一个工作闭环,并不是只督查一次就结束了,我们还会进行持续跟踪。按照目前的机制,督查情况还要移交国家信访局的相关业务办理部门去对应跟踪,因此必须要有结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压力始终是没有撤掉的,如果合理诉求迟迟得不到解决,还会挂牌督办或约谈。
京华时报:会不会出现一些地方突击办案的情况?如何看待这一做法?
督查组负责人:客观地讲,被列入督查范围的信访事项,地方就更为重视。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督查,形成长效机制,让地方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时刻有自己的工作处在监督之中的压力,能够及时、就地处理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而不是拖到督查组来时才有所行动。记者卫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