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两代人,都是看石志光放映的电影长大的。38年间,从胶片机到数字放映机,石志光的电影,成为西安洒金桥附近很多人成长过程中最温暖的记忆。
“一个带轮轮的铁匣子,咋能出来画面?”小时候,这曾是困扰石志光多年的问题。他不服输,好奇心极强,10岁那年,电影队进村演出,他跟在后面跑,问各种问题,学习放映技术。
1977年,30岁的石志光将积攒多年、用于办婚礼的800元钱拿出来,买来一部二手胶片机抱回家——为此,他推迟了婚期,只请了几桌人,草草办了婚礼。
他甚至落下埋怨,“不靠谱,不务正业”。他说,电影好神奇,几个镜头就能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我要让更多人欣赏电影,领略电影的魅力。”
也是从那年开始,石志光开始在工作之余给大家免费放电影。
第一场电影,播放的是《雷锋》。在兰州军区驻西安某部的一处军营大门口,人山人海,来了很多官兵家属。放完后,有人拉着他的手表示感谢,“我心里很激动,这种军民情谊鼓励了我。”
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电影放映设备更新换代很快,他先后用坏了9台放映机,累计花费3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租电影拷贝。
“一些老电影的拷贝,最便宜也要100多元一部,大部分都在300元左右。新片子更贵,都是数千元以上。”昨天,在石志光的家中,他告诉记者,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为了维持开支,他一下班就得去打零工,贴补家用。
“不收一分钱”,这是石志光给自己立下的铁规矩,“我68岁了,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不图丝毫名利。”
在一个陈旧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30年来石志光一共去过的地方,从军营到学校,从厂矿到社区,他至今都坚持每周外出放电影,只要有需要,他就去。“这周六要去西郊白家口,周日是兰空干休所……”
他的邻居、62岁的老周告诉记者,以天为幕,以地为席,人挤人看电影的那股热闹劲,在室内电影院是无法感受到的。老周年轻时就跟着石志光看电影,后来有了儿子,骑车带着儿子去看,“他跑遍了西安市所有区县,累计放了3700多场,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奉献精神,真是好样的。”
文/图 本报记者宋雨 实习生李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