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石门古栈道
早期修复的古栈道
石门隧道与石门栈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栈道遗迹本版照片均为李仁义摄
付军峰 本报记者 沙莎
千百年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文化像山中的风沿着马队走过的道路以最艰苦卓绝的方式在沟通着交流着,这条道路就是秦蜀古道。目前申遗成为两个地方人们的心结也是责任。
近日,本报刊发的深度调查《秦蜀古道申遗,应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取暖”》引起社会关注会。记者从我省文物部门了解到,经过5年时间勘察,我省秦蜀古道家底已经摸清并形成文字性资料,为申遗打下坚实基础。
从2009年开始,陕川两省就开始合作,各自摸排古道家底,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但是,2014年5月始,四川省调整思路,启动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工作,今年5月份,四川已成立由省长尹力任组长、住建厅为牵头单位的蜀道申遗小组,目前,蜀道已进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预备名单。
对此,有专家认为,如果“申遗”缺失了拥有众多古蜀道遗迹的秦岭区域,蜀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将大打折扣。更有专家认为,我省如果调整思路,从申请文化类世遗转向双世遗。
1 陕西努力:历经5年摸清古道范围名称
西安、咸阳、宝鸡、汉中、安康5市24县区、行程3000公里,这是我省文物工作者从2010年开始,为探寻秦蜀古道而付出的努力。作为申遗的第一步,摸清遗迹的范围名称,是摆在陕西考古工作者面前一道难题:那些存在于典籍中间的古道,经过数千年历史风霜,还能走进现实吗?
调查小组组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提起那段岁月,颇有感触:“悬崖上的石坑,激流上的栈道遗迹,让人一次次叹服古人的智慧。”
随着研究的深入,3000年来,这些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影响的古道,一点点拂去尘迹,还原在民众眼前——陕西段古道占整个长度的三分之二,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等7条道路,全长约3000公里,1500~2000公里秦蜀古道位于陕西境内。
古道沿线文物丰富程度也让考古队员叹为观止:古遗址、墓葬中有周秦汉唐的都城遗址及同时期帝王陵墓,二十四史中提到的历史名人的墓葬,还有特色鲜明的古建筑与石窿寺。与中国其他地区同类遗产相比较,其特点是文物在历史时期的等级地位较高,许多历史上曾隶属于皇家。
在调查的基础上,文物部门又将8处蜀道遗产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组织了周至老县城、佛坪厅故城、留坝厅故城20余项蜀道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文物的保护与发展又趟新路——路与人、与自然、与文化共生共荣数千年,这些遗存,全面地向后人传递历史的信息。
让考古工作者欣慰的是,他们的汗水换来的是对古道的基本还原——数千张图张、数万张照片、数十万文字,完整地保存了古道的档案。总页码达500余张的《陕西秦蜀古道遗产》(上下两卷)也是经过5年大考后,陕西向世界献上的一份高分答卷。
2 联合申遗:陕川多地市意愿强烈
在我国,一个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经过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制定预备名单: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负责文化遗产部分)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负责自然遗产部分)从全国遴选出具有潜力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细致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制定预备名单并进行管理。经中国政府批准后,进入预备名单的项目需提前报告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都有专项议程讨论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其次,编制申遗文本:文本的编制工作需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研究和论证,提炼其中“突出普遍价值”,这是评估世界遗产的重要标准。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与申报项目所在地政府共同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其中包括接受国际考察和评估,向国际专家阐述与展示申报项目的“突出普遍价值”和保护管理状况。
最后,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时间要求,向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文本,进入国际组织的各项程序审核。
每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分配给每个国家的世界遗产名额基本为一个。而中国的预备名单中,预备名单里包含25项文化遗产,12项自然遗产,13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所以说每一个遗产名额都是非常珍贵的。
这一点学者专家们非常清楚,2009年,当时,郑孝燮、葛剑雄、罗哲文、阮仪三等9位著名专家联名向蜀道沿线的成都、西安、广元、汉中、宝鸡、绵阳等11座城市市长发出了《关于中国蜀道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公开信》。同年11月,在广元召开的“2009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上正式发起了中国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倡议。到2011年9月,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四川省政协、陕西省政协联合主办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活动在西安正式启动,再到2013年秦蜀古道(蜀道)“申遗”联席工作会议召开,申遗工作一直在加速推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陕西与四川联合申报世界遗产无论在文物的保护,还是对当地文化经济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大家都清楚地知道,秦蜀古道不是哪个省或者哪个地区的遗产,而是属于全人类的珍贵财富,证明它,保护它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3 专家看法:无起点的线性道路存在缺憾
假如2018年秦蜀古道正式进入世界双遗产名录,也就意味着,在2年时间内,陕川两省必须携手共进,才能让更大范围的古道资源走进公众视野。
事实上,我省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着较为充足的经验和准备——1987年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入选首批世界遗产;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遗产,陕西7处遗产点入选,这是我国首例实现跨国申遗的世界遗产项目,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线性世界遗产,其申报过程就是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努力的结果。丝路申遗,对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树立世界文化遗产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也充分证明了陕西作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陕西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理念和实践得到了国际认可。
而秦蜀古道申遗与丝路申遗有很大的相似性,后者对前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十一五”以来,针对大遗址、土遗址保护面临的重重困难,陕西省文物部门积极探索出“四个结合”的保护理念,即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新理念,探索出了不同类型的大遗址保护实践模式,实现了“专家满意、政府认可、群众支持”的多赢局面。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秦岭与蜀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中效认为,陕西有能力,有条件与四川一道为秦蜀古道申遗做更多的工作,作为一条线性的道路,秦蜀古道的起点在长安,终点在成都,只有联合申遗才能确保文化的完整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这条道路最本质性的历史内涵。
四川省广元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主任朱福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秦蜀古道,离开陕西段,不符合国家“多省捆绑众多自然和文化遗产节点形成集团效应”的初衷。我国报送申遗文本时,应体现蜀道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扩大自然和文化遗产节点,增加申报核心区域,各省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互相借鉴,共同助推蜀道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