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门票价格为什么只升不降
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门票价格,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禁涨令”,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然而,每到“解禁年”许多景区便迫不及待涨价。一方面是景区“哭穷”表示运营成本高,一方面是民众强烈要求景区降价,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景区门票只升不降呢?
“景区在开发经营过程中严重依赖门票收入,形成了门票经济,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评价说,不少地区门票收入已经成为景区收入的经济支柱,一般成熟的景区,门票收入占到60%-70%左右;如果是一些新开的景区,为了能在短期内获得经济效益,门票收入甚至占到80%左右。
然而,高价的门票真能为景区带来高收益吗?这一点遭到不少业界人士的质疑。西安国旅的一位导游告诉记者,门票价格贵了,游客必然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就会减少,例如在吃饭和购买纪念品方面,这对景区周边的商家而言,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此,张燕也认为,旅游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是由“吃、住、行、游、娱、购”几个要素构成,过度依赖门票收入,有可能就会忽视旅游服务质量,而且现在大多数景区经营者并不善于营销,也不注重第三产业链的延伸和挖掘,只看到眼前的“利”,却忽视了长远的“弊”,采取急功近利的发展思路。2015年华山景区共接待购票游客25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3.15亿元。然而,华山脚下却少见高规格的酒店和休闲度假设施,以至于不少游客登完华山之后就会离开,让这一驰名海外的景区失去了其他的旅游消费。
此外,景区票价居高不下的背后,除了有运营维护成本的现实,也存在景区之间盲目攀比的心理,一个景区涨价,其余景区都会紧随其后,纷纷提高自己的门票价格。即便是现行的景区涨价有听证会等限制,但听证人员往往是本地居民,而不是外地游客,缺乏利益相关性,也难以阻挡涨价的步伐。甚至是景区门票价格虽然没有上涨,但却可能存在“变相收费”的行为,如捆绑销售保险、观光车票等行为,或是在一些景区,根本难以寻觅到学生票等优惠票的窗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3 摆脱“门票经济”才能留住游客
五一之前,一直依赖门票收入的凤凰古城取消了148元的“进城费”,假期游客数量明显上升,古城内的商家生意也相较之前有所好转,改革成效显著。不过,针对现在民众关注的景区门票问题,完全取消是否是最好的方法呢?
张燕则认为,不提倡门票经济,但也并不意味着完全免除门票。旅游业需要大量的投入,要不断延长服务产业链,把旅游中80%的经济效应从服务行业中挖掘出来。她举例说,泰山风景区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前,当地政府就已经修建好了登山的台阶,虽然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以及时间,从短期看难见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是个有益的投资,不仅方便了游人,也可以持续利用下去。
门票经济在旅游业成为常见经营模式,根本原因还是在钱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收入占地方财政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拉动地方经济、搞政绩,门票经济成了各地政府的不二选择。所以,想要改变门票经济,根本还是要从政府部门入手,考虑政绩考量的延续性。
对于景区而言,运营成本的连年上涨、景区经费不足制约了它们的发展,也因此走向“门票经济”误区,应该让整个产业链串联起来,通过这种串联拉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项目效益的提高。以杭州西湖为例,自2003年开始实行免费,景区每年因此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00余万元,但公园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通过出租或承包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弥补了门票收入,还促使景区走上更高的发展阶段。
摆脱“门票经济”,让游客留下来,就要让他们在“吃、住、行、游、购、娱”上愿意花钱、舍得花钱、有地方花钱。这需要景区管理者和地方政府改变经营观念,拓展消费市场,在消费热点上下功夫。旅行目的地从不缺乏,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像是一场激烈的竞争。
被誉为“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拥有着地道的关中美食、浓厚的民俗文化以及别样的风土人情。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关中文化,由此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游客来到这里、住在这里、玩在这里。在韩城党家村,旅游季组织背家训、行鼓体验、手绘风筝等多样化的文化展示,增加参与性的押镖车、抬花轿、捏花馍等体验活动来吸引人气。周至沙河项目将形成以沙河水街为核心的沙河经济产业带,实现旅游一站式服务,建设休闲度假旅游集散地,这些都是改变景点旅游模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探索和突破。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通讯的越来越便利,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对地方政府来说,不能只看到景区门票是地方收入的一部分,更要看到景区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的公共资源。”张燕分析说,必须从主观意识上改变“门票经济”观念,从制度考核上对“门票经济”的劣根性进行改善和杜绝,从景区发展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发展好国内景区旅游业,“虽然我们现在还难做到真正免费的景区,但门票一定要放低门槛,面对工薪阶层,面向普通大众,不要让一张门票横在游客和景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