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古称雍,又称雍城,雍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夏代九州之一,为周秦发祥之地,更是久负盛名的“酒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
凤翔,历史极其深厚。穆公称霸、伯乐相马、秦庭之哭、吹箫引凤、始皇加冕、苏轼初仕等众多流传千年的“历史大戏”曾在此上演。但最让世人称道的是“凤翔三绝”:即“东湖柳”、“柳林酒”、“妇女手”。那么,“凤翔三绝”究竟“绝”在何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凤翔,来看看背后的故事!
凤翔三绝之“东湖柳”
说起凤翔三绝之一的“东湖柳”,就不得不提起东湖。东湖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有凤凰饮水于此,被视为祥瑞之兆,故曰“饮凤池”。
凤翔东湖
到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因喜爱古饮凤池,向往家乡的湖光山色。同时为了解决旱涝水灾,遂倡导修筑扩建饮凤池,植细柳,栽莲藕,并修筑君子亭、宛在亭、喜雨亭等秀丽的亭台楼榭。因湖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又改名为东湖,延续至今。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为民造福的苏东坡,遂将湖岸之柳称为东湖柳,视千年古柳为苏轼的化身。
凤翔东湖
在凤翔初仕的三年中,苏轼始终秉持着出仕济世、造福一方百姓的热情,并以此为乐。而兴修东湖为民谋福的举动就是这种爱国爱民、胸怀天下的体现!时至今日,每当漫游东湖之时,总会想起这个为国为民、与民同乐的父母官。他作为凤翔的文化符号,他的勤政爱民、他的诗词歌赋也极大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政客、文人、莘莘学子以及黎民百姓。后来,苏轼又根据在凤翔修建东湖的经验,修建了杭州西湖,因而东湖与西湖也称“姊妹湖”。
凤翔区苏轼雕塑
作为宋代北方古园林典范的凤翔东湖,集亭、台、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如今已经成为国家3A级景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凤翔的一张靓丽名片。
凤翔三绝之“柳林酒”
悠久的地域历史赋予了凤翔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赋予了柳林酒丰富的文化内涵。柳林酒,古称秦饮,秦州春酒。从周秦时期开始,这杯凤香佳酿就在凤翔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1927年,在宝鸡代家湾出土的周公东征方鼎上就出现了“酓秦酓”的记录,这也被看做是柳林酒的最早的文字记录。至此,柳林酒作为一个有名有姓的酒类品牌开始了它漫长的历史进程!
两汉时期,柳林酒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远销西域诸国。至北魏时期,秦州春酒曲法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柳林酒酿造技艺的发展!
到了唐朝,闻名遐迩的秦酒便以原凤翔县柳林镇的产地命名为“柳林酒”。唐代吏部侍郎裴行俭曾作诗盛赞柳林美酒,曰:“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后更是将柳林美酒献于高宗,高宗喜之,遂成宫廷御酒!
凤翔区裴行俭雕塑
及至宋代,柳林酒(时称凤翔橐泉酒)更是因为苏轼的大力扶持而誉满天下。苏轼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凤翔的“官榷”制度,让利于民。据《凤翔县志》记载,当时,凤翔“酒税收入在天下诸州酒税定额中占居第三位”,凤翔也成为闻名天下的酒乡。
时光变迁,香飘千年!时至今日,在宝鸡凤翔,依然流传着苏轼振兴凤翔酒业的辉煌事迹!而这一杯产自于凤翔的美酒佳酿,也使得凤翔形成了“无酒不成席”的酒习俗和文化,并影响和塑造了凤翔人热情奔放、豪爽侠义的性情。
凤翔三绝之“妇女手”
提起凤翔,除了古老的周秦文化,悠久的酿酒历史,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泥塑、彩绘、剪纸、皮影、木版年画、草编等等这些充满西北民俗气息的古老物件。它们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凤翔鲜明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文化的再现!
自古以来,西府凤翔小至女童,老至妇妪,皆银针刺绣,金刀剪纸,巧手编织,彩绘泥塑……出自凤翔女人手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也享誉华夏。凤翔三绝的“妇女手”,就歌颂的是凤翔女子的心灵手巧。
凤翔女子的心灵手巧名副其实。其中,最具地域特色的当属木版年画与彩绘泥塑,当下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木版年画作为我国“五大木版年画”之一,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清末民初之际最为兴盛。
凤翔泥塑
而凤翔的彩绘泥塑更是被称为“神州一绝”。先秦时期流传至民间已3000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凤翔彩绘泥塑,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给人一种明快醒目之感。凤翔彩绘泥塑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俗工艺品和颇具特色的馈赠礼品,深受人们喜爱。
当下,以“东湖柳”、“柳林酒”、“妇女手”为代表的“凤翔三绝”已经成为了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展示的载体。它们是凤翔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延续,更是支撑凤翔未来发展的文化积淀和智慧源泉。未来,一代代的凤翔人也将继续传承苏轼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传承凤翔人民的朴实勤勉,在厚重的周秦文化、民俗文化、酿酒文化的熏陶下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