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昆总导演

  冯双白编剧

  18位国家级院团舞蹈明星主演

  大型舞剧《金陵十三钗》

  10月14-15日 

  即将登陆陕西大剧院

  这场重磅的艺术盛宴,绝对不容错过

  赶紧行动起来!

  大型舞剧《金陵十三钗》

  1937年的冬天,石头城下,秦淮河畔,那是一曲人类的哀歌、一段悲壮的往事、一群可歌可泣的女子……

  舞剧《金陵十三钗》讲述了1937年冬那段悲壮往事,该剧集合国内一流编、导、演团队联袂打造,国家级院团舞蹈明星倾情加盟!

  女性力量 真实再现历史故事

  舞剧《金陵十三钗》总导演郎昆多次执导央视春晚,这次是第一次担纲大型舞剧的总导演。导演郎昆运用新颖的舞蹈语言、舞台艺术,生动演绎过往的历史细节的作品,展现出“金陵十三钗”以钗簪反抗刀枪的斗争精神。舞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立体鲜明的形象。

  在以往的战争片中,核心大多锁定英雄主义,而经过主创团队的反复讨论,本剧将核心点放在女性力量上,那是温柔如水的力量——绵柔却坚韧。在战争中,男性往往扮演着冲锋陷阵的角色,而女性在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的,往往更为伤痛。同时,她们以柔弱之姿,对抗刀枪之冷,更加令人动容。

  郎昆表示:“作为中国人,时刻都在缅怀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们。她们娉婷的身姿下,是一副副铮铮铁骨。在反人类的战争暴虐下,她们绽放出的女性之花,灿若朝霞。”

  郎昆认为,与影视作品相比,舞剧可以制造出更有张力的震撼效果。

  作为一部以真实历史作为基石的舞剧,《金陵十三钗》的出发点是让事件不被忘记,让历史被铭记。为此,编剧冯双白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将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魏特琳教授的日记加以艺术化运用,力求高度还原,“在这部舞剧中,我们会在舞台上展现真实的历史场景,表现女性在巨大灾难面前迸发出的人性之美。”

  据本剧的艺术总监黄诚坚介绍:“在舞蹈呈现方面,《金陵十三钗》可谓盛况空前。参与表演的舞蹈艺术家,由国家级院团的18位舞蹈明星与扬州市歌舞剧院的演员联袂演出,主演王雪柔、杨春莹、张曼颖、谢意、周晨、张子曼等皆为资深的德艺双馨的舞蹈演员。坦率地说,只有这样优秀的年轻演员,才可以将这部舞剧如此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超强班底精良制作

  舞剧《金陵十三钗》舞美的核心元素是“城砖”——从完整的城墙到破裂的废墟,由始至终用城砖这个元素来串联故事。城砖一块块落下,是坚守的开始。坚守的是家国大义,坚守的是民族自信,坚守的也是城市,是我们自己。

  舞美设计尚天宝在布景设计之初,便想到坚硬的城砖其实就是城市的象征,城墙开始坍塌的时候,是家园被毁灭的开始,也是百姓悲歌的前奏,“在每一块城砖上,都刻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女性同胞的姓名,既是铭记,铭记她们那段悲惨过去,更是告慰,告慰她们历史不会重演。”

  此外,这部舞剧还采用了很多创新的舞美科技,大量现代声、光、电表现手法将在舞台上呈现,飞转矩阵、场景穿梭……

  在舞台上迸发生命的鲜活和张力,这些置景技术将赋予舞剧不同于小说和电影的荡气回肠。

  舞剧概述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侵华战犯受到公开审判。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玉墨勇敢出庭作证,在走上法庭的瞬间,她仿佛看到朝夕相处的秦淮姐妹从天国深处款款向她走来……

  当年被玉墨及其姐妹所救的学生书娟也来到法庭。玉墨的思绪不知不觉回到了1937年那个血色的寒冬……

  烽火硝烟,南京破城,到处都是颠沛流离在地狱中的众生。

  逃难的人群里,有怀抱死去婴儿不肯放手的母亲,

  有推着独轮车流离失所的老人;

  有被摧残致疯的年轻女人……

  无辜者的鲜血染红了古都南京的夜幕。

  因缘际会,十余位秦淮歌女和一群女学生逃进了国际保护区——金陵女子学校。

  地下室里,来自完全不同阶层的两组女性,相互敌视,歌女红菱向女学生们发起挑衅,歌女中的佼佼者玉墨以强大的气场化解对峙。

  江边,日军对中国军人和平民百姓的大屠杀震惊了歌女和学生,她们共同直面战争中死亡的狰狞面目。正是在这一瞬,她们第一次有了感同身受的亡国之痛,相互的对峙开始化解。

  南京虽然沦陷,中国军人戴教官带领二个战士仍然英勇地与日军周旋。这一切,玉墨尽收眼底,心生感动。当戴教官把身受重伤的小战士浦生送入了女子学校地下室时,玉墨不顾众人的嫌弃,收留了浦生。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书娟对歌女的看法。

  小歌女豆蔻为浦生弹奏起故乡的琵琶曲,玉墨在旋律中想起了儿时的自己,那个书香人家的小玉墨与眼前的书娟叠映在一起,让玉墨对书娟心生怜意。曲未终,弦断!豆蔻执意冒险去秦淮河边找琴弦,玉墨担心豆蔻安全,追随而去。在秦淮河边,昔日的秦淮盛景仿佛涌入玉墨的眼帘……

  豆蔻没有找到琴弦,却惨遭日军士兵蹂躏和杀害。豆蔻宁死不屈,书娟大为震撼。日军侵略者垂涎女子学校中的女学生,强行闯入,猫捉老鼠般地戏谑中国女性。围绕着保护幼小的女学生,校长、尼姑等人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完全不对称的拼死较量。为救学生,戴校官射出最后一颗子弹,并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这一舍己救人的义举,深深感动了歌女和学生。

  日军少佐假意盛情邀请女学生参加日军组织的晚会,识破诡计的书娟和学生们决定集体上吊也不愿被日军凌辱。玉墨面对肝胆欲碎的书娟,再次想起了儿时的小玉墨。为了保护幼小生命,也为了救赎自己的灵魂,玉墨褪去旗袍,穿上学生装,替书娟赴日军音乐会。歌女们纷纷追随玉墨,手握各种女红利器,准备向侵犯者发起殊死的反抗。她们惟愿女孩子们免遭涂炭,小生命还有生长的光明。

  硝烟散尽,护佑幼小生命的秦淮歌女已成传说。战争里的女性之花,如那南京城头的隆冬腊梅,迎着黎明霞光和漫天大雪,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