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在“中国城市未来发展国际论坛”上,“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单发布。此次活动自8月份启动后,累计2300多万人次参加了公众调查和抽样调查。最终经过评审,西安获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同时也获得了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的殊荣。

  “幸福”,正在成为一个流行词;“是否幸福”,正在成为一个时髦问题;“幸福城市”,正在成为诸多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标;研究幸福、考量幸福,正在成为一种学术常态。在这种背景下,西安再获幸福感城市殊荣,必然会吸引许多眼球。

  事实上,“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幸福感”本质上是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和切身体会,是一个流动变化的概念,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景而异、因情而异,很难一以贯之地进行衡量和评价。正如网络上流传的经典段子所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另一方面,任何抽样调查统计和评价标准都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既不可能涵盖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现实情况,也不可能百分百准确、客观地描述和记录“对象”。一旦评价指标、抽取样本和统计方式存在差异,评选结果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目。由此可见,“最具幸福感城市”说到底就是一家之言,市民没必要对号入座,否则,很容易自讨没趣。

  当选“最具幸福感城市”,也许是本城市的一项荣誉乃至一种荣光,但于诸多普通百姓尤其是城市里的农民工、低保户、流浪人员等弱势群体而言,恐怕就是一张神马式的皮。试想一下,如果有市民已被医疗、住房、上学等事情折腾得筋疲力尽,该市民还会对“最具幸福感城市”表示认可、产生共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同样的道理,当市民不再为各种切己的民生问题焦虑时,其所在城市是否当选“最具幸福感城市”,亦会变成一件无足轻重、不足挂齿的事情。

  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不论是今天的城市还是明天的城市,都是“人”的城市,理应“让生活更美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管理者及研究学者关注、研究、考量城市的幸福感,当然是好事一桩。但值得注意的是,幸福感不是一串冰冷的平均数据,不是排行榜上的显赫政绩,不是自娱自乐的测算游戏。

  一座城市是否“最具幸福感”,与其相信各种研究机构貌似精密的丈量,不如俯下身子,多问问身边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由此得出的结论,其实更真实、直观、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