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在和水祥主任统筹部署及多学科协作下,成功为一名难治性腹泻合并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实施陆港院区首例粪菌移植术,为推进陆港院区医疗新技术落地、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注入新动能。

广告

  患者柯某,持续性腹泻4个月,每日排便达10-20次且均为稀水样便(Bristol 7型),伴随进食后即泻症状导致体重骤降15公斤,经外院多次治疗未果后,患者转至西安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消化内科。入院时BMI指数仅16.3(体重过低),NRS-2002营养评分达5分高危等级。

  接诊专家殷燕副主任团队经系统检查确诊为重度肠道菌群失调,在常规治疗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和水祥主任迅速组织消化内科肠道微生态团队、营养科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决定采用粪菌移植技术重建患者肠道微生态。团队同步制定个性化肠内营养计划纠正严重营养不良。

  在肠道微生态团队李红霞教授指导下,团队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并排除禁忌证,最终确定通过结肠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进行粪菌移植。

  刘亚萍医生在消化内镜室成功植入结肠TET管,为后续治疗建立通道。同时,医院标准化菌液制备实验室从总院转运合格粪菌液至陆港院区,确保治疗流程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消化内科刘亚萍医生在陆港消化内镜室为患者行内镜下结肠TET置管术◎消化内科刘亚萍医生在陆港消化内镜室为患者行内镜下结肠TET置管术

  3月10日至12日期间,团队连续实施3次粪菌移植。治疗后首日,患者腹泻次数即从每日10余次减少至2次,粪便性状改善为糊状(Bristol6型),次日即排出成形便(Bristol4型)。

◎肠道微生态团队在陆港院区病房行粪菌移植技术◎肠道微生态团队在陆港院区病房行粪菌移植技术

  随访一周显示,患者每日排便1-2次且成形,体重增长2公斤,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家属对治疗效果高度满意。

◎粪菌移植患者顺利出院◎粪菌移植患者顺利出院

  粪菌移植作为针对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的主要治疗策略,已广泛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代谢综合征等领域,在难治性便秘、肝脏疾病、脑肠轴相关的神经、精神类疾病、过敏性疾病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团队根据患者病情,灵活采用结肠TET管、鼻空肠管、灌肠、内镜喷洒或口服胶囊等个体化移植途径,显著提升治疗精准性。

  西安交大一附院消化内科自2022年组建肠道微生态诊疗团队以来,已在总院区累计完成粪菌移植300余例,并率先开设西北地区粪菌移植专病门诊,建立标准化诊疗流程。

  此次陆港院区首例粪菌移植技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该技术在新院区实现全面覆盖,彰显了医院“一院多区”战略下优质医疗资源的高效协同。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重要部署,陆港院区将持续推进消化内科等优势学科的诊疗技术创新,团队也将持续推广粪菌移植技术在更多复杂肠内外疾病中的应用,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患者提供优质的肠道微生态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