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知道“黄芪能补气,丹参能活血”,但很少人记得“黄芪性温,丹参性凉”。在中医的学习和临床诊疗中,许多人只关注了中药的主治功效,而忽略了“四气五味”的重要性。对此,陕西殷氏针灸流派的王瑞辉教授强调:“学习和使用中药,不能只知道功效,更要掌握中药的寒热温凉属性”。

广告

  中医把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四类,也称为“四气”。“四气”是中药作用的基础,决定了药物的适应症和作用方向。比如干姜、肉桂性温热,通常用于治疗阴寒之证;石膏、知母性寒凉,通常用于治疗阳热之证。因此在组方用药时,应充分考虑每味中药的寒热属性,确保方剂的药性与病症相符,达到调节寒热、均衡阴阳的目的。

  王瑞辉教授提到,例如在治疗呃逆病时,要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进行辨证,脾胃虚寒型呃逆宜温中散寒,和胃降逆,常用紫苏梗、生姜等温性药物;而脾胃郁热型呃逆则要用竹茹、麦冬等凉性药物,以清胃泄热,降逆止呃。如果仅关注中药的主治功效,忽略了药物与疾病的寒热情况,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适得其反。

  西安市第五医院(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自2024年3月起成立殷克敬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024年7月荣获西安市第二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陕西殷氏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特邀请陕西中医药大学王瑞辉教授坐诊,受到了患者的广大好评。

专家简介

  王瑞辉,陕西殷式针灸流派二代传承人,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

  临床擅长针灸结合中药治疗中风瘫痪,面神经炎,颈、肩、腰、腿痛,风湿关节痛,头痛,失眠,焦虑症,胃肠疾病,慢性前列腺炎,张力性尿失禁等疑难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