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紫色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时间最早的紫色,我们把它叫作中国紫。这种颜料是从大自然的矿物中提取的,它的来源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其提取技术也代表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11月26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意大利学者梅毕娜站在彩色兵马俑的展柜前,一边聆听讲解一边端详着眼前的秦俑。

  1973年,梅毕娜作为中意建交后的首批意大利留学生到北京大学。自此,她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50多年间,梅毕娜数次到访中国,参与中意文化交流活动,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和文章,并在意大利各地义务演讲,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

  此次,梅毕娜在受邀来中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际,再次来到西安,与她的老朋友——陕西文化学者肖云儒相约,于文物古迹、民生百态、乡村田园中探访隐匿其中的文化陕西。

  “从1975年第一次来陕西参观兵马俑到今天,我已经来看过5次兵马俑了。这里的变化太大了!”梅毕娜用流利的中文和肖云儒交流,“那时候,专程来这里看兵马俑的人还很少。现在,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年轻人。这是好事,不断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才能获得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离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梅毕娜、肖云儒一行前往西安永兴坊。在体验过颇具侠客豪情的摔碗酒、亲手制作了陕西美食裤带面之后,中心舞台上正在表演的陕北说书让梅毕娜停下了脚步。

  “这是陕北说书,和刚才我们看到的咸阳茯茶、杖头木偶戏、皮影戏一样,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肖云儒向梅毕娜介绍,陕西有很多非遗项目,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政府和民间保护机构都在想办法将它们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实现活态传承。永兴坊,就是为此而设的。

  看到永兴坊里独特的非遗展示和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现场,梅毕娜格外开心。她说:“中国和意大利都是文化大国,都拥有非常多的文化遗产。在这里,我看到了繁荣兴盛的民间文化,看到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智慧、乐观、自信,非常棒!这就是文化改变生活。”

  夕阳余晖洒下,在大雁塔广场的玄奘塑像前,肖云儒与梅毕娜携手搭起一道“彩虹”。“2018年,我们合著《地球之虹》,向中意人民介绍真实的中国和意大利。时隔6年再见,希望我们此行也能够为两国人民的相知、相亲添柴助力。”梅毕娜说。

  11月27日一早,车辆驶向秦岭,窗外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层层叠叠的山脉连绵不断,嫩绿的麦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有着细碎而绚烂的光彩。

  “秦岭的生态保护越来越好了。现在,不仅能在公园里看到人工饲养的大熊猫,还能在许多生态保护区看到野生大熊猫。”漫步在秦岭四宝科学公园,肖云儒向梅毕娜讲述着秦岭生态保护取得的成就。

  当大熊猫“七仔”出现在眼前时,梅毕娜兴奋地举起手机:“我要把它拍下来,回去告诉身边的人,我看到了世界上唯一一只圈养的棕色大熊猫。我应该是意大利5000多万人口中为数不多的见过棕色大熊猫的人。”

  “在意大利,大熊猫和兵马俑一样出名。一提到它们,大家都会想到中国,但真正亲眼见过大熊猫和兵马俑的人并不多。就像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中国,却并不知道中国现在的样子,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到真正的中国。所以,文化交流很有必要,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梅毕娜感慨。

  走进秦岭脚下的艺术乡村蔡家坡村,看着田间地头的大型艺术装置、房屋墙面上的巨幅农民画和充满艺术气息的农家小院,梅毕娜很激动:“肖老师,我决定了,这次回到意大利,我要组织几场活动,向意大利人介绍陕西的文化艺术、文化遗产和秦岭。我要将此行的所见所闻通过网络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陕西,了解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

  探访活动进入尾声,肖云儒与梅毕娜站在肖似罗马斗兽场造型的终南剧场中,再次携手搭起一道“彩虹”。两人的身影映在地面上,在秦岭脚下画出了一道更深更远的友谊之“虹”。(记者 柏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