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晓良摄影报道

  10月12日,再次来到西安市长安区东大街道西大村千亩水稻田,让记者吃惊不小,偌大的稻田被防护网围住,只有三四台收割机在忙碌着,成片的稻田泛着金黄色,过去窄小的乡间小路已被成倍拓宽。

  往年金秋收获季节,千亩稻田田间地头一派收割水稻忙碌的景象,远远望去成片的稻田风景如画,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稻谷的阵阵清香。村民们拿着编织袋早早地来到田间地头,等候收割机收割水稻;乡间小路上,有年纪大的人拉着架子车,车上或坐着六七岁的男孩女孩,有运稻谷的人经过,互相打个招呼问声好;村里街道、十字路口是脱粒、晾晒稻子的好场所,微风起时,木锨将稻谷高高扬起,落下的是沉甸甸的稻子,吹走的是谷皮……

  但是,眼前的景象和记者记忆中的情景相去甚远,村民不到地里收割水稻都去哪儿了?

  带着疑问,记者在西大村村委会见到了村主任韩勉。

  “我们这里要建设长安区东大水稻农业体验公园”。听了记者的问题,韩勉微笑着说道。

  韩主任说:我2012年上任后,就一直想调整村上的产业结构,后来在西洽会上,就和陕西憬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达成意向,打造历史悠久的东大水稻保护基地。公司和村民土地是租赁关系,在不改变目前土地现状的情况下,进行农耕文化展示,一期用地千亩,主核心区仍然是水稻种植,其他有关中民俗、农耕体验、稻米工坊、荷塘月色、生态采摘等版块,力争做到一年四季都有景致。

  对于种植了一辈子水稻的村民来说,他们同意吗?记者问道。

  大家都说这是个好事!如今40岁往下的年轻人根本就不愿意干这活儿,随便到哪里打个工帮个活,比种地强多了。接着,韩主任算了一笔账:种植水稻,种子、农药、化肥、水电、水官、耕地、旋地等合计1200元到1300元,还不包括人工费,亩产大米500斤左右,每斤3.5元,算下来就是能吃上自己种的粮食;现在土地租赁了,公司和村上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每年一亩地给村民补偿2200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小品演员郭达的《换大米》,其原型就出自东大街道西大村,表现了一位农民为生计到城里奔波的辛劳。时过境迁,陕西憬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看中了这里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底蕴和影响。

  西大村祖祖辈辈几千年种植水稻的历史以后不复存在,有他们辛勤的劳动和土地承包款,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只是从感情上对于土地的依恋难以割舍。我们期望陕西憬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长安区东大水稻农业体验公园”给村民、市民一份惊喜,从这里能够得到实惠和乐趣。抱着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留恋,这里将水稻种植的重要环节记录展示。

  千年稻乡今嬗变,在看过终南山下的稻乡秋实后,对于创新的水稻农业体验公园,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