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全国发布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这是三体云动数据中心连续第4年发布健身行业数据报告。

       报告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健身场馆经历了不同时长的暂停营业,少则两个月,多则长达半年之久,这期间淘汰了不少经营状况欠佳的健身场馆。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约44305家(不含港澳台地区,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比2019年的49860家下滑了11.1%。其中,中国存量市场中智能健身房总数约3.2万家,占全国商业健身房总数的32.7%。

       健身人群和教练方面,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整个健身行业的会员约为7029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在14亿的总人口基数下,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环比2019年增幅3.19%。根据推算和统计,我国健身教练从业人数约为90万,其中健身俱乐部教练61.2万,工作室教练28.8万。

北京市民在健身房锻炼。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2月疫情最严峻时期,健身房几乎没有任何收入。从去年3月开始,大部分地区包括健身房在内的线下门店在政策指导下陆续有序恢复营业,并通过促销、在线课程、直播私教等形式“回血”补贴现金流。直到去年6月,场馆月均营收达到全年最高值。从整体情况来看,全国主流城市俱乐部2020年月平均营收43.5万元,较2019年下降18.8%;健身工作室月平均营收9.63万元,较2019年下降13.3%。

       健身消费方面,会员在健身周边平均每年投入的费用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内,占比为83.26%。相比2019年,花费在1000元以内的会员有所增加,环比增长了35.88%,1000元以上的支出占比环比降低了14.23%。

       报告认为,疫情对人们健身行为和消费的影响呈现两面性。一方面,疫情期间人们的健身运动受限,消费活动减少;另一方面,疫情重塑了人们的健身认知,激活了人们的运动健身热情,健身消费需求与日俱增,2021年健身行业势必迎来市场的全面复苏和“超量恢复”。

       在行业端,疫情对门店的经营和生存形成了冲击,加速健身行业“洗牌”。部分运营模式落后、现金流不健康的门店纷纷倒闭退出,而经营内功更深厚、财务模型更健康、更注重数字化运营的场馆则坚持活了下来,甚至还实现了业绩增长。同时,在疫情的影响下,还大量激活和催化了线上健身及家庭科技健身场景与模式,相关产品、业态和服务获得高速发展,大众健身消费更显多元化。

根据预测,2021年整体市场规模环比增长将在20%以上。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健身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