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习哲是我在书画界的一位忘年交,多年来一起参加过多次笔会活动。读过他的很多画,也看过他的创作过程。他把巴山汉水的山情、水韵、乡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实”——习哲少言、沉实,将剖尧的努力浸淫在静穆之中。画画的时候,基本上不说话,完全沉浸在艺术创作之中,而常常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平素也很吝惜语言,说出来的话,不虚晃、不张扬,都是实在话。他的画也如此,都是下了功夫的创作,很少有敷衍应酬之作。做人诚恳实在,做画认真踏实,对艺术有一颗虔诚之心,这在当今社会很难得。

 “静”——习哲的画有静穆之气。静穆是中国画很重要的美学内涵,是许多画家终身追求的境界。大自然的山林、河川,对比人类社会,会呈现出一种静穆之气,静穆中产生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淡”——习哲是一个非常吝惜色彩的人,惜彩的人。水落石出,不用色彩去洇湿、去遮掩画面,这会对他的线条功力,构成极大的考验。画家需要把水墨、点线直接推到观尝者面前,实际是对水墨趣味和点线趣味的考验。

 习哲的作品,往往用差异微乎其微的水墨色块和点线,去表现一种微妙的水墨气韵,细腻而婉约,灵动而温雅。如《清心之境》,水活石润、云淡风轻,幽人雅境。素净清淡的水墨,是习哲内心高洁雅致的反映。>>>详细

最近有几次笔会,带点民间行为,笔会上我都遇到一位画家。他五十岁左右,高个,面色沉郁,用情专注,面对一个大画案,纸铺开了,那人提一个中毫,一只手插腰,另一只手握笔在纸上堆砌山水,动作潇洒自如。这位画家叫王习哲。

我在旁边微笑地欣赏他,。他浑然不觉,整个人像埋在自己的画中,或者说自己的梦魇中一样。所谓的笔会,其实是一个乱人场面,进入境界的他,旁若无人,这一刻只有他的画,他的笔墨。   我的好朋友,资深画家耿健把画家的这种创作状态叫“灵魂状态”,或者叫“灵魂出窍状态”,或者叫“灵魂附体状态”。这时候你已非你,你超越了自己。

世界上有太多的能人,任何要干成一件事情,他都得真诚的投入,忘我地投入,把自己当祭品一样为缪斯献上。

 试想,如果已故的石鲁的灵魂,赵望云的灵魂,附着在我们身上,我们将变得多么强大呀!>>>详细

 王习哲老师近期的山水作品让人赞叹,让人感动,让人不由有话要说。云雾从山谷向山顶升涌,清泉从山上向山下流泻。云的心里蕴着水,水梦想成为云。云水变幻、行云流水是大山温润的呼吸,是大山强健的脉膊,是大山活泼泼的精魂随风飘荡。云水之美是王习哲老师在孩童时就埋进心里的一个梦。

王习哲老师富于诗情而又善于思考,他在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独到的思想,同时又将这种思想融入水墨实践中,从而走出了一条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之路。

他不盲目创新求异。所谓的新,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会变旧。而传统的技法,虽然是千百年的旧东西,仍然对现代以及后代的画家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语言必须能恰如其分地抒情写意。刻意创新求奇,往往制造出狂怪恶丑的东西。他的笔墨既有传统,又不失时代性,并能适当与当代大家尤其是陕西山水画名家拉开距离,不亦步亦趋地步人后尘。他敏锐地察觉到,太过苍老干涩的笔墨,

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他并不是简单地跑一跑,看一看,而是悉心观察自然细微的变化,沉下心来静听自然本身的蕴含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激活自己的潜能,打开自己的听觉、嗅觉、视觉、触觉,感受树木的气息,>>>详细

与画家刘文西外出采风

与毕福剑进行学术交流

在藏区

在非洲采风

在国外采风

在星光大道做评委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