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杨凌讯( 孙建恒 记者 薛保华)“面对灾情,你们有何妙计?”“县令大人,可将灾民与患者分开。患者在城外由大夫医治,灾民负责煎药、送药,通过劳动换取城内住户报酬。这样既避免疾病扩散,也可弥补劳务资源。”……

  在杨凌一处乡村学堂内,杨陵区高级中学6名稚嫩的高中生用青涩的表演,完成了一部抗疫题材的拍摄作品。演员的表情、神态、动作,再到台词和故事逻辑的表现,简单且栩栩如生。

  11月10日,由学校师生自编自导的微电影《守望相助》正式上映,引发热烈关注。故事背景设在明末清初,发生了百年难遇的大灾荒。作品不到8分钟,通过古装剧讲述了地方遭遇大难之时,苏家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苏家少爷建言献策多地走访,在神医的帮助下,协助当地衙门医治好城内百姓,驱散瘟疫,安置灾民的故事。

  “疫情期间,学校深深地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与关心,这部作品也表达了我们对于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编剧朱敏歌是学校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剧本创作,她说道:“作为参与者,抗疫题材的丰富性是完成作品的主要因素。表演形式也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传承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

  据悉,《守望相助》由学校今年6月成立的“星辉表演社”自主拍摄完成,校内参与成员8名,指导教师1名。作品通过运用声、光、画等媒介,综合表演、制作技术等手段,完成对剧本的艺术创作及直观再现。它以听觉和视觉传达为着眼点,渲染情感、营造氛围,使受众快速、立体、多角度感受文化信息的传递,最终完成审美鉴赏过程。

  高一年级的张坚毅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样的社团活动,锻炼了语言表达,促进了同学交流。第一次做主角,有些怯场,努力完成台词背诵和表演,树立了很大信心。”“作为母亲的扮演者,父母对子女的操劳感让我印象深刻。”高一新生张燕说,一开始担心演技拿捏不准,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放下尴尬,顺利完成拍摄。

  据了解,社团成立以来主要承担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和展演活动。近年来,影视作品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其中积极健康的教化功能,有利于引导青少年追求高雅艺术,提升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塑造健康高尚人格。

  “从抗击疫情到复工复课,最后顺利进入正常教育轨道,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该校信息中心主任耿跃告诉记者,作为杨凌首批复课学校,学校从防疫措施到线上教学,科学安排,创新举措。今年通过举办多项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生活更加丰富,新建的校史纪念馆即将竣工,届时将邀请从本校走出的院士、大学教授等为学生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讲座,激励他们不断成长为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