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年有13.7万多群众跨过贫困线,每天有370多人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9月18日上午,“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安康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用一句话概括出安康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

  全面建立脱贫攻坚作战体系

  安康是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10县区均为贫困县,4县区属深度贫困县,2015年底全市有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7万人,贫困发生率23.5%,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居全省第二。

  面对这样的“底子”,安康全面建立“市县(区)有指挥部、镇(办)有指挥所、村有作战室”的作战体系,严格实行党政同责、市县同责、部门同责、帮扶同责、督查同责“五个同责”责任机制。市级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各联系一个深度贫困县,其他市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县(镇)、包抓一个贫困村,各县区所有县级干部、县直各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每人担任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总队长,做到每个县区有市级领导包联、每项重点工作有市级领导负责、村村有县级领导包抓。

  9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

  安康由2015年底的58.17万贫困人口减少到2019年底的3.34万人,累计减贫54.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5%下降到1.3%。平均每年有13.7万多群众跨过贫困线,每天有370多人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

  赵俊民介绍,安康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8196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75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9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10县区成功摘下“穷帽子”。今年1.74万户3.34万剩余贫困人口已全部达标,即将启动退出工作。困扰安康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在安康市副市长何邦军看来,安康是全国和陕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还剩3.34万人没有脱贫。差距在哪里?还是“两不愁三保障”。为此,安康市干了三件事——抓增收、补短板、保兜底。

  一方面,安康市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贫困村在扶贫过程中政府财政注入的发展集体经济资金大都在150—200万元,这些村集体经济收益资金,在最后的攻坚期内,侧重向因疫因灾因病影响户和剩余3.34万贫困人口倾斜分配。

  探索出一条安康特色减贫之路

  发展不足是安康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加快发展是安康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为此,安康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建设目标,明确了“发展为要、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实施路径,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治本之策,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特色减贫之路。

  安康992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发展现代农业园区1107个,培育专业合作社6000余个、家庭农场2292家,带动20.03万户68.77万群众增收;19个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2228户,吸纳贫困人口就业6500人。

  “十三五”以来,安康经济年均增长10%,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领跑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茅,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四连优”。

  累计搬迁26.73万户93.78万人

  从2011年到去年年底,累计搬迁了26.73万户93.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0%。“十三五”安康的移民搬迁工作转为以扶贫搬迁为主,目前共易地扶贫搬迁10.54万户33.52万人、大体占全省扶贫搬迁总人数40%。这么多人搬了以后如何不返贫,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赵俊民表示,最主要的答案在于产业和就业。安康到2019年底有1107个农业园区,其中有771个园区是围绕搬迁社区周边布局的,今年年底确保每一个移民搬迁社区周边至少有一个农业园区。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