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蒲锁鱼通过发展肉牛养殖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还成了村子里的肉牛养殖产业“带头人”。 贫困户蒲锁鱼通过发展肉牛养殖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还成了村子里的肉牛养殖产业“带头人”。

  (记者 鲁鹏飞)“一头牛能挣2500元到3000元,去年光靠养牛一项就挣了快2万元,情况还不错,现在我不光自己养牛,还带动了其他3户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我对将来的生活很有信心,我相信只要好好干,将来的生活会更好。”宝鸡市高新区千河镇产西村的贫困户蒲锁鱼告诉记者,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他通过发展肉牛养殖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还成了村子里的肉牛养殖产业“带头人”,这更加坚定了他通过发展肉牛养殖增收脱贫的信心。

  蒲锁鱼的变化其实就是宝鸡高新区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在宝鸡高新区,像蒲锁鱼一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成为脱贫示范“带头人”的还不少。近年来,宝鸡高新区在产业扶贫中,因地制宜布局种植、养殖、光伏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组建产业脱贫技术110指挥中心,提升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贫困户不仅实现了增收脱贫,还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成村里的产业“带头人”

  宝鸡市高新区千河镇产西村蒲锁鱼一家3口人, 蒲锁鱼由于几年前患病花光了所有积蓄,更欠下不少外债,儿子上学,妻子务农,由于患病不能干重体力活,想发展产业但又苦于没有资金,蒲锁鱼心里一直很着急,生活看不到希望。

  “当时帮扶干部经常过来开导我,劝导我,给我出建议,我也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就在帮扶干部指导下开展肉牛养殖。” 蒲锁鱼说,在帮扶干部的帮扶协调下,他获得了5万元的产业贴息贷款启动资金,加上政策补贴每头牛1000元,在村上的帮助下,一个可养殖40头肉牛的牛棚很快就建起来了,去年一共养了15头牛。

  “一头牛能挣2500元到3000元,前一段时间卖了6头牛,去年光靠养牛一项就挣了快2万元,情况还不错,这多亏帮扶干部的帮忙,他们经常鼓励我,给我精神上帮助很大,让我有了对生活的信心。”蒲锁鱼说,现在肉牛养殖的前景还可以,他收入增加了不少,高新区还定期安排人员过来做防疫和肉牛养殖培训指导,这让他少了几分顾虑。

  “现在我还带动了3户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他们经常过来学习。” 蒲锁鱼说,他还要继续发展扩大规模,把肉牛养殖产业做大,带领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张平让虽身体残疾,但凭借着不服输的拼劲儿,通过养猪、办家庭磨坊、醋坊,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张平让虽身体残疾,但凭借着不服输的拼劲儿,通过养猪、办家庭磨坊、醋坊,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有事干愿意干 身残志坚贫困户成致富能手

  “脱贫不能等靠要,勤劳才能致富,我从来没有想过等着让别人扶,只要能干,有事干,愿意干,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办家庭小磨坊、小醋坊、养猪,宝鸡高新区磻溪镇张下塬村的张平让夫妇俩虽身体残疾,但凭借着不服输的拼劲儿,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张平让家一共4口人,妻子和他都是下肢残疾,儿子在外打工,平时还要照顾智力残疾的弟弟,生活负担重,2015年被认定为贫困户。2016年,张平让在村上的帮扶下 ,积极发展养猪产业,在镇、村帮扶干部的支持和鼓励下,他购买了22头小猪仔,开始养猪。

  除此之外,张平让在搞好养殖的同时,还在村委会旁办起来家庭小磨坊和小醋坊,通过养猪和经营小磨坊、小醋坊实现了脱贫,2016年底,张平让主动提出退出贫困户。

  “咱要自食其力,我自己可以养猪,我儿子能外出打工,去年我通过养猪,再加上种植小麦,经营小醋坊、小磨坊,收入能有3万多元。”张平让说,后面他还打算把养猪场扩大规模,把日子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