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咸阳礼泉县烽火镇小应村的乡亲们发现,田间地头多了一群年轻的面孔,看着不像农民却干着种地养猪这些农村人擅长的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初春时节,油桃花谢,杏子坐果,礼泉县烽火镇的大棚里,32岁的郑力行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忙着检查室温,除草疏果,目的是把杏子种出“小时候的味道”。

  嘴巴公社负责人郑力行:“咱们这个杏到成熟的时候,肯定是没有市面上的(杏)好看,也没有它们大,但是它吃起来非常的甘甜可口,因为它是无公害的。”

  别看郑力行每天忙在田间地头,其实他原本是一位有着硕士学历的高分子材料研究员,曾在中科院浙江研究所工作,在一次返乡过年时,他产生了在家乡礼泉种无公害农产品的想法。再三考虑后,他辞职返乡成为一名田间创客,流转了400多亩农田养猪,养鸡,种植瓜果蔬菜,并用动物粪便做沼气沼液来给果蔬施肥。受郑力行影响,他的7名高中,大学同学也相继辞去稳定优越的工作,从青岛、嘉兴、广州来到礼泉,8名85后的研究生、大学生共同组成了“生态循环农业梦想团队”,注册了“嘴巴公社”品牌。

  嘴巴公社合伙人刘涛:“当时我在中国神华工作,在广东,月薪2万多,当时辞职的时候,领导说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了。”

  嘴巴公社合伙人李军:“每个人平均投资不到十万块钱,这也是我毕业这几年所有的积蓄,坏了也没啥,这就是为以后做其他事情积累经验。”

  8名田间创客都出身农村,受过高等教育。重新回归土地,除了改造乡村的理想情怀,更多的看到国家农业政策红利、和生态农业的市场前景。

  嘴巴公社合伙人张斌:“现在国家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以及新型生态养殖模式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比如说这个林下经济的话,国家可以给10到30万的补贴,从这一点的话,我们的干劲是非常足的。”

  嘴巴公社合伙人刘涛:“我有知识、有自己的圈子,如果我自己去做,可能比当地农民要好得多,可以让大家吃上放心的农产品,让我们这里的人也感受到农业可以赚钱。”

  尽管大家卯足了劲,投入100多万元想让这400亩土地尽快变成聚宝盆,但大部分果树生长期至少需要3年以上,并不能很快获得回报。为提高收益,“嘴巴公社”尝试多种一些生长期短的蔬菜,但口感和市场上打过农药的菜区别不大,很多批发商只关注农产品的外形和价格, 尽管无公害产品并不具备市场优势,但郑力行坚持自己的。

  嘴巴公社负责人郑力行:“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我们做的都是无公害农产品,天然的,比如说树上有虫了,菜上有虫了,我们就不能打药,得想办法克服,用鸡去逮虫,人去逮虫,可能有时候效果还不明显。”

  做生态农业投资大、见效慢,几年下来,郑力行头发都愁白了,好在团队很团结。虽然窝在小山村里不能享受城市生活的繁华便利,但却没有人退缩、叫苦。唯一离开的一个是因为家人担心在农村找不到女朋友,才被强行拉回城里上班。郑力行坚信,坚守和付出终会看到结果,目前,嘴巴公社已经和多个社区建立了供货关系,虽然出产的草莓、圣女果、土鸡数量不多,但口碑已经开始慢慢有了。

  嘴巴公社合伙人刘涛:“过年时我们养的鸡都卖光了,年后还有人来要,周围人的肯定也增加了我的信心。”

  现在,嘴巴公社的成员们个个都是多面手,能种地、会养猪、开得走拖拉机、做得好ppt,微信推广、农家乐导游更是信手拈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是新农人,是进化了的超级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知识储备多样化、职业来源多元化,跨界、融合是他们种地的最大优势。

  嘴巴公社负责人郑力行:“今年打算这边规划了30亩的农耕体验园,50亩的蔬菜园,然后100亩的水果园,各种水果都有,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每个时段来到这里,都有不同高品质,无公害农产品让大家品尝。”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嘴巴公社,早熟玉米即将播种,热带水果马上引进,生态大棚餐厅正在筹建……郑力行说,这片土地给了他们这些新农人创业的机会和希望,他们也会用自己的青春岁月和顽强打拼,让这片土地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