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腐败 车改红利大家享

  作为全省公车改革的破冰之旅,渭南对按规定需要保留的公务用车和调拨给新组建的政通公司实行市场化的用车外,对其余公务用车封存处置,该报废的报废,该拍卖的公开拍卖,妥善安置司勤人员。此举,每年可节约行政成本近20%。今年1月至4月,渭南市先后进行了四场公车拍卖会,先后拍卖车辆207辆,成交870万元,高出评估价272万元。

  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调整,凡是利益的调整也都会遇到阻力。此次渭南公车改革涉及驾驶人员多达数百人,也是车改中的最大难题。本着推动改革,化解矛盾,保持稳定的原则,改革领导小组多方协调,积极沟通,科学决策,确定了驾驶员分流安置方案。对各单位临时聘用驾驶员全部予以清退;并和原在编单位及驾驶员达成一致,各单位正式在编的驾驶员除人事、工资关系在原单位保留外,全部参加政通公司的重新招聘,由政通公司统一管理、使用和考核。这样,145名原机关在岗司机成了政通公司的新员工,不仅避免了因车改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而且上岗司机的月收入还增加了1000多元。

  长期以来,领导特权下的“车轮腐败”一直广受群众诟病,而这次车改中,最能体现渭南壮士断腕决心的是取消了包括书记、市长在内的所有市级领导和部门领导的专车,他们和所有干部一样,平等实行公务派车,私用付费。渭南向多年的惯例和特权开了战,以上率下,从源头上彻底根绝了一些领导干部公车私用、滥用的特权和潜规则。领导干部因公用车填写白色派车单,因私用车填写红色派车单,领导干部因私用车,在申请批准后填写对应派车单,公务用车费用单位支付,私事用车费用由所在单位从个人交通补贴中扣除并与政通公司结算。

  在全市4842名涉改人员中,渭南按照职务、职级、岗位及实际公务量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从正厅到副主任科员共分7档次,最高每月补贴1300元,最低补贴300元。车补针对的仅是普通公务的出行,对远距离公务出行,《方案》也与差旅费保障制度做了衔接,从而更大限度地鼓励公务人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公车改革机关干部期盼已久,不仅仅是能够领到交通补贴,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平等公平,提高了干部的积极性,转变了干部作风,还促进了无纸化办公进程,也有利于干部的身体健康。”市编办干部刘振这样描述他对这次公车改革的看法。

  车轮飞转 改革带来新形态

  从2015年1月15日车改正式启动至今,政通公司已投入运营车辆180余辆,先后为184家单位和部门提供13200多次公务交通服务,确保了所有车改单位的公务用车和工作的正常运转。

  数据表明,渭南市80个一级参改部门、104个下属参改单位2013年保有公务用车1041辆(含95辆借用车辆),交通运行费用支出约为9296.12万元,在车改后,测算的所需费用为7660万元左右,可节约费用1636.12万元,前后同比下降17.6%。

  在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志斌看来,公车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积极响应,身体力行。他说,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杜绝公车私用,节约行政成本,形成用车新秩序,现在看来这个目的实现了,用车更加规范、便捷,减少了用车矛盾,保证了公务出行,有效杜绝了公车私用现象,群众欢迎,干部也叫好。

  在临渭区下吉镇的葡萄园里,记者和几位果农谈到公车改革时,他们风趣地说,今年来,老百姓终于能看到骑自行车和坐班车的干部了。据了解,公车改革后,渭南市很多干部外出办事开始选择开私家车、坐公交车、乘高铁甚至骑自行车的方式。以前节假日里,酒店、商场、景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公车,如今已鲜有踪迹。

  追随着中央的顶层设计,三秦大地的公车改革从秦东破冰起航,渭南的车改号角嘹亮催人,他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终于啃下了公车改革这块硬骨头,既保障了公务,又杜绝了私用,降低了成本,还改变了干部的作风,使一种全新的形态形成在秦东大地,获得了干部的拥护,赢得了群众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