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摆在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仁村、火箭村、灰堆村面前的,还是这样的局面:地域毗邻的4个村,何村实力相对雄厚,但由于空间限制,村集体经济难以做大做强;其他村地域广阔,资源分散,村集体却无力开发……面对这样的状况,乡村振兴究竟该如何破局?

  这是一道事关乡村振兴、百姓福祉的必答题。今年3月1日,西安市高陵区成立首家联村党委——通远街道仁何联村党委。短短几个月,通过“三变”改革,仁何联村党委整合资源,联村联企联动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 联成一家人

  仁何联村党委下辖仁村、何村、火箭村、灰堆村4个村。在仁何联村党委的领导下,四村要事共商,资源融合,三产联动,有效破解了农村生产要素和资源难以跨行政区域、跨行业优化配置的问题。

  何村是远近闻名的大棚产业基地村。仁村、火箭村、灰堆村地域广阔、三产资源丰富,是有待开发的“潜力股”。仁何联村党委的建立,不仅使何村这个“龙头”村打破了发展空间壁垒,也使4个村的发展拧成了“一股绳”。

  此外,仁何联村党委还将3个非公企业党支部(火箭面粉厂党支部、稞青公司党支部、高陵场畔党支部)、3个合作社(灰堆果蔬专业合作社、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纳入管理,联村联企,共同发展。

  “仁何联村党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要事共商、大事共办,实现联村联心、联建联力,把大家真正联成一家人。”高陵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乔辉说。

  资源整合 汇聚发展合力

  仁何联村党委成立后,迅速整合了所辖4个村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资源,连片开发,打造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服务综合体,为下一步发展田园综合体奠定了基础。

  同时,仁何联村党委整合了辖区灰堆遗址、高陵场畔、尚石里生态园、稞青合作社、鱼菜共生基地、何村蔬菜、火箭面粉等资源,重新确定发展方向:依托何村蔬菜品牌,全力组建村级集体合作社,壮大生产规模;以合作社的名义,统一生产、管理、销售,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品质;建设仁村花园农场,盘活沉睡多年的农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

  群众称赞说:“有了联村党委,‘你们村’变成‘咱们村’,实现了‘村村发展有载体、户户增收有门路’,大家抱团致富奔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仁何联村党委不是村与村的简单相加,而是本着‘资源共享、整体联动、齐抓共管’要求进行的有机融合,最后实现‘抱团发展’的共赢成果。”仁何联村党委书记刘华说。

  产业联动 联出一条路

  从成立之初,仁何联村党委就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做文章:以农业产业资源为依托,积极推动三产联动发展,做大做强仁何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了以党建为特色的红色旅游路线和以果蔬为特色的绿色旅游路线。

  截至目前,仁何联村党委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442批次5321人次。在西安市首届农民丰收节上,仁村的农副产品得到全面推介,产业品牌一炮打响。今年国庆期间,仁何联村党委在高陵场畔举办了高陵区第二届文化旅游推广季暨通远采摘节,前来参加活动的游客达到80万人次,实现收入近1000万元,同比增长10%。

  何村南茂号酱菜负责人马杰告诉记者,乘着联合的“东风”,企业一方面入驻高陵场畔,一方面加强宣传推介,拓展销售渠道,销量提升了30%,产值提升近300万元。

  高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鱼成龙说:“仁何联村党委是高陵区践行抓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理念的生动实践,将小组织变成大党委,小机制变成大联动,小产业变成大基地,有力推进农村产业布局和发展,‘联’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 王罡 见习记者 刘印 通讯员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