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第五中学美丽壮观的校园周至县第五中学美丽壮观的校园
周至县第五中学开展学生经典诵读活动周至县第五中学开展学生经典诵读活动

  这里,历史悠久,地属京畿,古代尧舜即为“骆国”。周秦之际,汉武置县“盩厔”。1964年经国家批准以同音“周至”所代替。这里还因“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有“山环水复”之势,“周至”因此得名。《诗经》中有“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的记载。

  这里,文化凝重,底蕴深厚,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老子,出太行、过秦岭、进函谷、踏终南、入周至、居楼台,在这里最终完成了千古绝唱《道德经》。至今还保留有老子传经授道的“楼观台”和“老子墓”。

  这里,物华天宝,圣人辈出。从古至今被人们信奉为“文财神”的赵公明就诞生于此。由他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财神,迎祥纳福,尽人皆知。

周至县第五中学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至县第五中学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老子作为历史的思想家,在楼观台留下了《道德经》鸿篇巨著,用简单的文字写尽了天地万物的思想本义。如今,老子的智慧和思想,还在这片充满神奇的热土中世代相传。陕西省周至县第五中学就坐落在《道德经》的发源地和“文财神”赵公明的故里。挖掘、寻觅、总结周至县第五中学“微转教育”的经验,就从这里开始——

  2016年12月1日隆冬时节,我们慕名前往陕西省周至县第五中学(以下简称五中),挖掘这所学校创新“微转教育”的经验。周至县地处关中西部,距西安市68公里,是关中平原著名的大县。五中就位于道教文化发祥地、“天下第一福地”的楼观台和《长恨歌》的诞生地。

  追述历史,寻根求源。近年来周至五中创新的“微转教育”模式,不是一时的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的放矢的主观臆断,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历史根基。何谓“微”?《说文》中曰“微,隐行也”;《左传》中讲“其徒微之”;《礼记》中说“微而臧”;《吕氏春秋》讲“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韩非子》说,“齐恒公微服以巡民家”;李白也有“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诗句;宋代范仲淹还在《岳阳楼记》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畅想。

周至县第五中学学校足球队周至县第五中学学校足球队

  深入挖掘“微”的出处,古代还有度量单位之说,“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两的百万分之一”。用现代的名词解释:〖microscopic;microcosmic〗分子、原子、电子等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微”,还是微分和积分的总称,“微”描述物体运动的局部性质,“积”描述物体运动的整体性质;还有,〖corpuscle;infinitesimalparticle;fallout〗是极细小的颗粒,用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等。周至五中创新的“微转教育”,用在学生个体上,就是由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只有学生群体发展了,才可以说办好了人民满意的教育。

  用“微”组成名词还有更深的含义。如“微言大义”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微恙,这又与五中“微转教育”,一脉相承、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互相发展,都含有精深、精妙、微妙、精微等含义。换句话说,只有深入了解“微”的本意,才能从细微和微美中体会、觉察、感悟“微”的内涵,最终才能转化为一种思想或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使“微转教育”为教育发展服务和人才培养服务。还有“秋波微转”形容的是美貌和美丽的眼神,都有传递美好之意。而五中的“微转教育”,更具有通过乡村教育的美好传递,在微美、微转、细微传递的一瞬间,迸发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能量和一种教育观、育人观、人生观、发展观。这种新颖的育人模式,真可谓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微转教育”为“微转育人”扬帆导航

  周至五中是陕西省标准化高中,创办于1959年,学校占地面积47亩,现有学生1649人、30个教学班、111人教职工。近年来,学校在何国柱校长的带领下,用乡村接地气的教育情怀,总结出了适合学校发展的“微转教育”模式,为发展农村教育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微转教育”是五中创新的一条育人之路,它的成功秘诀在于: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要务贯穿到了农村教育的始终;将教育为本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立脚点和发展点,上升到了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的战略高度,寄托着千百个家庭的殷切期望。

  什么是“微转教育”?五中人认为,“微”是引领,“转”是核心,“教”是基础,“育”是根本。“微”就要于细微之处精细育人、精微育人、微美育人;“转”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转变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育人模式,使“微转教育”真正成为农村教育的思想高地、精神高地、育人高地、人才高地和发展高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发展创新,解决教育自身向“素质要硬、应试要强”的“微转教育”转变。

  走进焦镇村,不远处有一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楼群引人瞩目。放眼望去,桃红镶间的楼宇熠熠生辉,红色似桃李压枝,白色如玉兰堆雪。邻近校门,“周至县第五中学”红色大字赫然醒目,风帆式的校门,如雄鹰展翅翱翔苍穹。大门两侧“育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红字,凸显了五中的办学方向。在校门中央两翼还竖立着一幅对联:“自强不息筑五中梦想;勤勉奋进促学生成长”。

  走进校园,正前方是一栋高大的教学楼,楼顶上悬挂着“让健康成长成为青春的永恒主题”的办学理念。据何国柱校长讲,“微转教育”是学校以本土特色为元素,发掘的一种教育形式,学校将“健康·成长·青春·永恒”作为办学理念,目的就是凸显农村学子为实现更高更远的人生目标,让健康成长成为青春的永恒。

  为使“微转教育”始于微、见于行,学校确定了“勤勉奋进,自强不息”的校训,“求实、创新”的教风,“勤思、笃行”的学风,“友爱进取,团结文明”的校风。并以此凝聚出了课堂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班级建设理念: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教师发展理念: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学校精神发展理念:把学校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使“微转教育”走进每一节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微转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其身正,不令而行。2015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又确立了“贵以身为校,爱以身为校”的班子建设理念和“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五中精神。这一理念和精神,从微观上履行了“以身为校”的责任与担当,在宏观上为学校的创新发展规划了蓝图。

  “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爱国热忱、民族精神、强健体魄、人文情怀、劳动热情、拼争信念、乐知好学、力求上进等优秀素养的合格公民。“养成目标”:好习惯是一辈子用不完的存款,用好习惯扬起生命的风帆。“五中梦”:努力帮助学生实现成才和改变命运的梦想;努力帮助家长实现家庭文化传承与提升的梦想;努力帮助教师实现职业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梦想。

  目前,在这所校园“人人有梦,人人追梦,人人圆梦”变成了新常态。“微转教育”在绚丽缤纷的五中,使每一名教师都脚踏实地,追求创新;让每一名学子都勤于思考,严于行动……

  “微转教育”为“微转文化”固本生基

  全面挖掘周至五中“微转教育”经验,还离不开学校倾情打造的“玉兰文化”“石魂文化”“长廊文化”三大特色品牌。它在“微转教育”中起到了净化人、启迪人、熏陶人的作用。何国柱校长认为,文化在育人中起着方向和引领的作用。文化是学校育人的土壤,是优质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文明的尺度,是教育服务的准绳,是构建民族精神和塑造人类品格的根本。

  融入五中校园,这里虽然不大,但一处一特色、一处一亮点的“微转文化”撞击着人们的心扉。学校在每栋教学楼之间都规划出文化基地,以玉兰树为主线构建“玉兰文化”,每到春天来临,玉兰怒放,给工作学习在这里的师生以诲人不倦的温馨盛宴。

  据何校长讲,学校构建“玉兰文化”主要是以玉兰的优雅与恬静,凸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内涵。倡导教师以玉兰之美,和而不骄、静而不躁、潜心育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它以静思和俭朴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用坚定不移的意志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极大成功与快乐。“玉兰文化”还有一个特点:于细微中彰显“柔”与“刚”的特征,这也是一代又一代五中人“静中求动,古今创新”的不懈追求。用教师的话说,“微转教育”的创新就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五中的玉兰文化给人盎然的力量,那么,这里的“石魂文化”和“长廊文化”,又给人以铮铮铁骨和潺潺滋养。“石魂文化”由6块形状各异的“耕牛石”“老子石”组成,“凿石索玉,浑然天成,魂魄彰显,克明峻德”就是“石魂文化”的核心内涵。

  在学校的大门前有一个中心花园,园中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智圆行方”四个字。它预示着走进这里的学子,知识广博周备,行为方正不苟。《淮南子》的这句:“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诠释出了五中人“石魂育人”的思想光辉。

  以“长廊文化”为例,它由连廊文化、橱窗展板、楼宇文化、名言警句等组成。校园内自西向东为高一年级“自立廊”,高二年级“自强廊”“自觉廊”,高三年级“自信廊”“成人廊”和“兰馨廊”。整个廊系均以“思归廊”冠名,这种情怀,给人以浸染、给人以思想、给人以拼搏、给人以铿锵。何校长认为,教育是一种自觉,学校文化说到底就是“人文文化”。近年来,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校园环境进行建设,新建了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现在,时常见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在运动场上,有的打篮球、乒乓球,有的跳着街舞,也有的手持吉他唱着校园歌曲。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说是玉兰吐露的芬芳、石魂发出的呐喊,长廊由衷的畅想,都不足为过。

  就连教师用的座椅都充满了人文情怀,学校在座椅的靠背上根据生理弯曲设计出了专用座椅,教师靠在上面缓解了因工作带来的疲劳和压力。此外,学校还建有“师生发展中心”,设有沙盘室、茶艺室、图书室,为师生提供微美的环境。据老师们讲,学校为解决教师子女没人照看的问题,由工会负责照看孩子,还进行音乐、美术、英语辅导,从而免去了教师的后顾之忧。有时教师家里的老人患病无人照料,学校还有专门的志愿者陪护老人直到康复为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文关怀,才使得五中成为了农村教育的明珠,孩子成长的摇篮,百姓心中的品牌……

  “微转教育”为“微转德育”立德树人

  近年来,学校以“微转德育”为抓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微转教育”的内涵,这一创新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据何校长讲,“微转德育”包含九位一体是学校的一大创新。即雨露工程、心理健康、星级班级、主题班会、课堂德育、自主管理、导师育人、优秀申报、优雅淑女和美德绅士等九大方面;核心是让学生成为生动活泼与能动发展的主体。通过“微转德育”活动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最终达成:让“健康成长”成为青春的永恒。他说,学校创新的“微转德育”,是一种有“血”、有“肉”、有“魂”、有“魄”,又有“神”的育人模式,也是学校创新发展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什么是“微转德育”?教师说,微转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班主任说,微转德育就是如何善待孩子和欣赏孩子;校长说,微转德育就是“人育”,就是对生命个体“善”的引导;德育管理者说,微转德育就是可见、可知、可感的教育。学生说,微转德育就是我们走出家门进校门的润物于行、润物无声。

  什么是五中的魂魄?张占文老师认为,“上以承天,下以为民”就是五中的魂魄。它连接着千百个家庭和国家“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13年间,张老师在五中的极大收获是:总结出了“活、序、时、歌、定”五字教学法,把政治教学用鲜活的故事和诗歌形式传授给学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说,“微转教育”是从教育理念到教师执教过程中的全方位创新,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乔康凯老师说,“微转教育”和“微转德育”是思想上的一场革命,是农村教育一场深刻的变革,它由粗放到细致,由细致到精准,由精准到跨越的育人过程。焦镇是猕猴桃之乡,他经常带领学生到田间结合各种化肥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形象化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不同的育人效果。

  用张海涛老师的话说,“德育”两个字很好理解,但做起来却大道无形。就像《道德经》里面讲的那样“少则多,多则惑”,把无形变成有形,“微转教育”和“微转德育”是化育人生的一种可见、可闻、可得的育人模式。田文勃老师接过话茬说,近年来,学校在德、智、体、美、劳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成立了十几个社团,通过校园活动、诗歌朗诵、作文竞赛、课本剧表演、热点话题辩论会、书画作品展、田径运动会、节日庆典文艺汇演等形式,为每一名学子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让他们驰骋在人生的竞技场……

  王军兵副校长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五中人。他的感受是:五中是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希望之地,更是代代学子的放飞之地。25年间,自己靠着执着的坚守,目睹了学校的沧桑巨变。他说,自己当老师的时候,每年都有十几名学生进入大学,那种幸福、那种喜悦无以言表。“学生们体面地走进大学、走向社会就是自己的骄傲!”他认为,只有瞄准教学改革的“靶心”,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管理、有秩序、有质量地将“微转教育”上升到“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战略高度,学校培养的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建设家乡和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

  “微转教育”为“微转课堂”铸就品牌

  周至五中的“微转教育”经验是从“微转课堂”开始的。它的主要动因是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薄弱展开,于是,“微转课堂”便应运而生。它由四大部分八大环节构成。即课改背景、基础补差、形成模式、课改实践等四个方面;资源开发、自主学习、学习强化、集中攻关、内化吸收、总结评价、任务留置、反思升华等八大环节;最终达成师生的共同发展。

  “微转课堂”在课前活动、课中组织、课后总结中进行。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书写教学设计;研读课标、分析学情,制作本节课的“微转”课件等;学生利用课余、自习时间展开学习或小组交流,依据“预习案”展开对新课的学习、完成相应的任务。主抓教学的龚建斌副校长介绍,“微转教育”是学校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解决了农村教育到底走什么样的路、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在这一模式的催生下,学校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考进大学,这是农村高中教育值得骄傲的成果。

  龚副校长认为,“微转课堂”贵在把每件小事做实做细。“微”就是服务学生,“转”就是那一丝丝的育人情怀。五中的生源不是一流,但学生的思想是一流。这一成就从何而来?是“微转教育”从细微入手收获了极大的效益。他说,“微转课堂”打破了一支粉笔打天下的陈旧思想,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获得了成功。

  “微转”是什么?转的是文化、转的是行为、转的是文明、转的是动力。“细化人生,点滴润泽,师人不积,既以为人”就是我的追求。王科亮老师如是说,当年有一位学生参加高考名落孙山,后来,成了五中的一分子。这名学生从细微之处做起,2014年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大学。此时,几名学生抢过话茬说,“微转教育”我们是更大的赢家,这种教育授之裨益、入脑入心、博学多广。“微转教育”微在哪?转在哪?它让我们与老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体现了“平等、共进、双赢”的育人思想,转变了我们的理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用郭建强老师的话说,在农村进行美术教学是一件破天荒的事儿,但五中开了先河且一发而不可收。刚开始时,每年有几名学生进入大学,到2010年学校正式成立“美术班”,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达到了几十名。现在,提起五中“美术班”人人竖起大拇指,几乎全部进入大学。郭老师讲,一次,一名学生的家长找到学校,说这儿的美术班能圆大学梦,说啥也要把孩子转到五中来。两年后这名孩子果然如愿走进了大学。家长几次到校表达培育之恩,感谢五中创造的奇迹……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到底该怎样评述周至县第五中学创新的“微转教育”经验,可以这么说,它不仅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和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特征;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它既是历史与现代的思想碰撞,又是教育与育人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犹如老子站在“楼观台”颂咏的《道德经》,又恰似广袤农村漫山遍野的小花,引得数以千计的学子竞相绽放!

  谨此,引用高三学生赵凡、刘润方、王阳、徐静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微转教育”就像学校盛开的玉兰花圣洁高雅、芳香四溢;就像学校的文化石让我们充满阳刚、充满力量;就像学校的文化长廊弹奏着青春的旋律,让我们飞向远方!

  我爱你五中!爱你大道无形,爱你大道无疆。这就是一代学子发出的由衷畅想……

  (2016.12.29中国教育报刊登 火红 小勇 刘胜 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