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里停放的智轨 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车库里停放的智轨 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
昨日,媒体记者试乘体验西咸智轨 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昨日,媒体记者试乘体验西咸智轨 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

  乘坐奔跑在公路上的“地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12月12日,由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和西咸新区轨道公司联合举办的西咸新区智轨示范线1号线媒体开放日活动成功举办,陕西省、西安市2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抢先体验西北地区首条智轨线路。

  颜值高  穿梭在公路上的“地铁”

  走进智轨1号线联合车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5列整齐排列的列车,每列列车由三节车厢组成。整体造型与地铁车厢相似,以黑色和光速灰为主色调,配以西咸红的腰线;走进车厢,可以看到18个大尺寸高清LCD显示屏,以视频、文字等形式滚动播报车辆运行相关信息,方便乘客及时了解;中间车厢配置的横向扶手,为残疾人乘车提供便利。

  “智轨示范线1号线车辆全长30.2米,重36吨,采用标准3模块编组,车辆可双向行驶,最小转弯半径可达15米。”西咸新区轨道公司运营分公司调度索子怡介绍,这条智轨最大载客量可达到283人,平均旅行速度约为25-30km/h,还可根据客运需要,对车辆编组进行灵活调整。

  随着明快的车厢广播,车辆缓缓地从联合车库驶出。可以清晰的看到,车辆沿着公路上的白线行驶并不断加速。从车厢内线路图可以看到,智轨1号线东起地铁5号线斗门站,西至地铁5号线与16号线换乘站欢乐谷站,全长11.9公里。工作人员介绍,该条线路总投资7.05亿元,先期将开通斗门至昆明池段4座车站,约6.5公里。目前,首通段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开展联调联试和开通前各项验收工作。

  车站采用开敞式设计,整体呈流线伞状外形,寓意畅通交汇的智轨动态网络。设有集约信息的LCD屏、便捷的自动售票机、人工客服中心等设施,为乘客提供多种形式的便捷服务;乘客可通过投币或扫码进行购票,也可通过微信、银联电子码等方式扫码乘车。

  技术新  填补西北地区智轨系统技术空白

  “为什么要叫智轨呢?”记者在试乘中发出这样的提问。

  “智轨是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的简称,是一种使用具有轨迹跟随能力的全电动新型胶轮列车作为运载工具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西咸新区轨道公司技术部部长李博介绍说,这种融合了现代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各自优势的新型交通工具,具有建设周期短、造价低、运营灵活等特性。

  走进智轨控制中心,一块电子大屏出现在视野中,上面清晰的标注着列车运行状态、各类参数指标等一目了然。控制中心承担着“中枢大脑”的作用,其设计和建设是对标地铁的相关标准,设置有调度管理、乘客信息、视频监控、电力监控、热线服务、酒精检测等系统,可以对智轨车辆和车站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进行监控,保证行车安全,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乘车服务。

  “我们以建设新区智轨示范线1号线为契机,主导制定了智轨设计要求、施工质量验收、运营基本条件、运营管理等4项省级地方标准,有力填补了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智轨系统技术空白。”李博说。

  不仅如此,西咸新区智轨示范线1号线作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建设的首条智轨线路,实现了新区轨道交通多制式同步联运,对于现有大运量的地铁系统是有益的补充、延伸与加密,此外还集接驳、旅游、交通功能于一体,解决了欢乐谷、诗经里、昆明池等区域综合交通问题,对于推进品质西咸建设,助推新区产业聚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