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发布讯 8月2日,记者从全市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市27148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8万多人,覆盖率达到100%。

  民政兜底 健全完善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十三五”时期,我市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不断强化,残疾人劳动就业水平显著提高,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残疾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巩固提升,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残疾人事业走在全省前列。

  我市聚焦贫困重度残疾人,不断调整优化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措施,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并实施分类施保,对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按照低保标准的60%增发分类施保金。全市保障生活困难残疾人3万人,约占全市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33.38%。

  “十三五”期间,全市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人数为9.92万人,共发放补贴资金3.81亿元。我市健全完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将父母双方均为重度残疾人及父母一方为重残的500余名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持续实施“明天计划”“脑瘫康复计划”等项目,为孤儿实施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治疗1000余次,承担医疗费1583.7万元。

  全市扎实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和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照护服务工作,目前,已开展精神障碍康复试点社区5个,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康复定制及理疗、服药训练、预防复发及生活技能训练等服务,共计服务8000余人次。

  拓宽渠道 营造残疾人就业良好环境

  五年来,我市统筹各相关部门联合,利用“就业援助月”、“就业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搭建就业交流服务平台,最大程度确保残疾人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自主创业。今年以来,举办“就业援助月”和助残日系列招聘活动,举办残疾人线下专场招聘会2场、网络招聘会4场、直播带岗活动1场,共163家企业提供6879个岗位。推进“梦想家园”残疾人社区就业项目,促进残疾人“家门口就业”。

  我市累计培训残疾人技能1663人次。其中新城区兴乐社区标准化创业中心的“静默咖啡”项目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解决聋哑残疾人实际困难。通过举办咖啡师职业技能和手语实用技术培训班22期,培训聋哑残疾人和公益爱心人士750多人次。

  残疾预防 健康西安行动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我市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我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6.38%;产前和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服务制度覆盖所有县区,产前筛查率达到98.12%;建立了出生缺陷防治救助保障工作衔接机制,加快建立出生缺陷防治政策与民政救助、医保报销、康复救助政策有机衔接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

  提高疾病防控能力,着力减少因病致残。我市有效控制地方病危害,使我市大骨节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区(县)全部达到国家消除或控制标准,完成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任务。

  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医疗保障。目前,我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有康复医学科的占70%,三级综合医院设置有康复医学科的占90%,康复医学科发展的数量、质量有明显提升。

  立足民生 不断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今年,我市将按照《西安市“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部署,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就业和服务等方面,持续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民生方面,将在年底前完成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不少于5000名,救助精神病患者不少于10000名;支持残疾人医疗、康复、托养机构及社会力量开展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为残疾人补贴适配辅助器具不少于4150件,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不少于1000户。

  在促进就业方面,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提供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就业和创业提供必要支撑。年底前,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不少于3500人,至少扶持2家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解决1300名残疾人就业创业问题,帮助150名盲人创业和稳岗就业。

  在基层服务方面,全面拓展残疾人服务组织覆盖,把服务向基层社区(村、组)延伸、网络向基层覆盖,同时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机构、康复训练服务机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法律维权服务机构等建设,让更多残疾人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公共服务。年底前,各区县残联选聘街道、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不少于2950名,确保村(社区)残协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赵庭

  编辑: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