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位置示意图。  遗址位置示意图。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 田珂)“潼、浦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这是史书关于明代嘉靖年间华县大地震的记载。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办张旺渠村北侧发掘了一处宋金时代遗址,包括华县大地震在内的多次地震在此留下了痕迹——砂土液化,相较于史书记载,更加直观地“记录”了地震带来的破坏力。

  所谓砂土液化,是指在地震作用下,饱含水分的砂土受到强烈振动而失去承载能力,处于流动状态,从而出现喷沙冒水、地表开裂等现象。汶川地震、松原地震等近年来发生的地震,都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4条(段)砂土液化形成的砂脉——它们平面呈窄带状,多有弧折,逶迤延伸。几条砂脉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均呈东南—西北方向,剖面上窄下宽,底端呈喇叭状,其内填充纯净细沙,底部与堆积沙层相连。根据地层的打破关系推断它们形成于宋金至民国之间,应该和明代嘉靖年间关中地区内发生震级较高的地震有一定关系。

  TG6地震裂隙。  TG6地震裂隙。

  除了发现地震的遗迹之外,本次发掘另一项重要收获是初步认识到了遗址区内沣河古河道的变化情况——古河道的宽度随着深度(从低于地表0.5米到低于地表6-9米)的下降,从10米左右扩大至百米以上,可见随着泥沙的淤积与河床的抬升,导致这段沣河古河道越来越窄,并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彻底断流,逐渐成为了沃野良田。而沣河则发生改道,逐步偏移到这条古河道西侧700余米之外。

  因为本次考古发掘未在区域内发现西汉以前的遗存,东汉之后古人活动的遗迹才零星出现,所以专家推断河流的改道应该也发生在东汉魏晋时期。正因为古河道的改道才让这里成为宜居宜业之地,所以从唐代开始,相关遗存越来越多,直到宋金时期到达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