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第十一场,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省林业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保华,介绍陕西向深绿色进军、开启生态空间绿色革命新征程相关情况。

  党双忍介绍说,“十三五”时期,陕西初步建成“绿色陕西”,国土增绿领跑全国。

  全国退耕还林“第一省”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第一省”,累计还林还草4106万亩,其中,“十三五”期间285万亩。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9170万亩天然林休养生息,天保工程建设公益林365.7万亩。坚持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沙化土地525万亩,固定或半固定流动沙地860万亩,成为全国唯一“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继宝鸡之后,西安、延安、安康、商洛、汉中、榆林相继创建成功,国家森林城市达到7个。“十三五”期间,营造林3694.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45%以上,增幅超过两个百分点,沙区植被覆盖率达到34.8%。延安以北实现由“黄”变“绿”的绿色革命,陕北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区域。2000年至2018年,全省植被指数变化百分率平均17.9%,为全国平均值2倍。

  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前列

  陕西生物多样性丰富,陆生脊椎野生动物791种、种子植物4400余种。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大熊猫野外种群345只,增幅、密度居全国之首。“十三五”期间,大熊猫人工繁育突破30只,成为第三大大熊猫繁育基地。朱鹮保护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十二五”末的2000余只,发展壮大到5000余只。“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组团成为第十四届全运会吉祥物“吉祥四宝”。新增自然保护地23处、761.7万亩,各类自然保护地达271处、4012.7万亩。

  秦岭生态保护模式持续升级

  修订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挂牌成立,整合优化12个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公园、3个省属林业局、16个国有林场,秦岭生态核心部分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大熊猫栖息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为设立秦岭国家公园取得试点经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经历“片区保护、全面修复、整体保护、高质量保护、顶格保护”五个阶段,探索形成的山脉生态保护“秦岭模式”,具有全球实践意义。

  绿起来与富起来实现“双赢”

  与生态空间治理紧密结合,向贫困地区倾斜投资150亿元,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生态空间治理、选聘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还草、落实公益林生态补偿、发展生态富民经济、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开发生态服务公益性岗位、开展驻村联户帮扶“八大措施”,惠及贫困人口73.11万户、238.61万人,年人均收入1200元。生态空间绿起来与林区群众富起来的双赢之路越走越坚实,我省生态脱贫经验在全国生态脱贫会议交流推广。

  初步建成“绿色陕西”

  党双忍说,资料显示,全省森林覆盖率已从1950年初期的13%、1960年初期的18%、1980年初期的22%、2000年初期的33%,提升至45%以上。如果再加上灌木林,乔灌综合覆盖率超过国土空间的一半。绿色由南向北覆盖铺展开来,植被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生态生产和生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释氧、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可以自豪地宣布,我们已经初步建成“绿色陕西”,奠定了建设高质量“绿色陕西”的基础。

  通讯员 杜扶阳  本报记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