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现了特色产业100%全覆盖;贫困地区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963元提高到2019年的11412元。10月16日,记者在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通过突出特色布产业、打造品牌促营销、狠抓主体强带动、推广模式建机制、深化改革激活力,全省扶贫产业蓬勃发展,农业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3+X”工程为贫困县提出产业发展菜单

  “我省围绕‘3+X’工程,即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以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因地制宜做优做强魔芋、中药材、核桃、红枣和有机、富硒、林特系列产品等一批百亿级区域特色产业,为56个贫困县提出产业发展菜单。”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郑维国介绍,通过指导各地依产业定项目,依项目强带动,全省初步形成了“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发展格局。

  为了进一步拓宽群众产业增收空间,陕西实施“百库工程”“初加工惠民工程”等重大项目。从2015年开始,56个贫困县累计建成1294个农产品加工扶贫基地,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800多座,新增贮藏能力超过10万多吨,加工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三年百市”营销行动叫响“陕牌”知名度

  “三年百市”是省农业农村厅自2018年起重点开展的农产品品牌营销行动,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进行品牌培育和宣传销售,构建和推广“陕牌”,提升产业扶贫实效。

  围绕“3+X”特色产业布局,陕西重点推进洛川苹果、商洛核桃、韩城大红袍花椒等国家级特优区建设。仅2019年,就有12个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公用品牌进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2018-2019年,陕西在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共举办或参加展销活动超过550场次,参展企业累计超过8700家,展销水果、茶叶、畜产品、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200多种,达成合同、意向签约3600余份,总金额超过1200亿元,在全国各地建立农产品品牌店、体验店、展示专柜1691个。

  探索经典模式将贫困群众精准嵌入产业链

  2015-2020年,全省56个贫困县新增龙头企业7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万家、家庭农场3716家,从事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主体比重达60%以上,累计带动贫困群众110万人次。

  “木耳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和‘借袋还菇’‘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等形式,带动2.64万户6.55万人,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茶产业共有1411家市场经营主体,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的方式,采取茶园托管、返租倒包、吸纳务工等模式,带动了6.38万户19.98万贫困人口增收。”郑维国介绍,我省推动贫困群众精准嵌入产业链,各地探索形成“先借后还”“托管经营”等22种典型模式和35个成熟范例,带动了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此外,陕西创新技术服务110,推广普及性培训,实施技术干部包联全覆盖,累计开展技术帮扶350万户次,实现了传统技术培训向现场精准技术帮扶的根本性转变,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