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的意见》,将按照“强基础、提产能、保供给”的要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打造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4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稳定在4595万亩;到2023年,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265万亩。

  鼓励通过流转土地从事粮食生产

  按照意见,我省将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与建设,加快完成27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实现上图入库;根据陕北、陕南、关中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到2023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0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50万亩。

  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广绿色生态技术,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建立技术示范体系。其中,由省市县三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联系种植规模万亩、五千亩、千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每千亩带动十户小规模农户,实行技术、信息、政策帮扶。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领办创办农业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参与项目合作试点,探索农技人员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机制。

  意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能人、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土地从事粮食生产;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力争5年全省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1100万亩。支持粮食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代耕代管)企业、农机作业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农业新技术、绿色生产技术推广。鼓励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和复垦的集体耕地优先流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户。加大农机研发推广力度,研究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智能机械。

  将建立特色粮食产业带

  我省将打造区域集中、产业聚集、产能稳定的优质口粮供应基地。其中,在关中灌区和渭北旱原区,建立1100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带;在陕南平坝地区,发展150万亩二级以上优质稻米产业带;在陕北和陕南浅山丘陵区,建立500万亩专用马铃薯产业带;在陕北旱坡地,建立300万亩优质特色小杂粮产业带。

  在粮食产销对接上,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优质粮食订单生产。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指导订单合同农户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上,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粮食物流园区建设,优化物流节点布局。

  意见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鼓励企业在境外建设粮食生产、加工基地,支持企业参加境外食品农产品重点展会。  

  本报记者 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