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科教大省、军工大省、人才大省,工业领域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26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746家。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7月4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副厅长原忠德介绍了陕西省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工作情况。

  我省持续推进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工作,颇有成效。以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为方向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吉利发动机等14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4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法士特等24家企业智能制造项目获国家专项支持。

  15个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工信部支持,数量位列全国前列;1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榆林经开区入选国家绿色园区。“陕鼓模式”已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型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名片,在全国示范推广。

  原忠德表示,下一步将在6个方面再下功夫,着力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推动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示范引领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强管理,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和质量管理方法,实现管理增效和创新增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集中包装一批工业设计精品、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强化宣传引导,带动不同类别企业创新管理。通过工业文化进企业、进园区等活动,加强工业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协作精神、诚信精神的弘扬传播,塑造陕西工业新形象,引领企业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推进企业向现代优质企业方向发展。

  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制造企业价值链、支持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在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再下功夫。深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工业设计的应用研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发设计工具应用软件等,重构企业竞争力基础。在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等领域,遴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项目、示范企业,促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拓展产品应用服务范围,实现服务增值。

  通过工业科普教育、企业用户体验、工业题材影视等方式方法,讲好陕西工业故事,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传承弘扬工业精神,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不断丰富陕西制造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文化定价权,增强我省制造业的软实力。本报记者  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