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酷爱写快板,70岁的王民治有了一个新绰号:快板王。

  几天前,他写完了3000多字的快板词《闲谝陕西》,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涵盖陕西历史、地理、人文和美食等方面。他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快板词里的每个字背后,都承载着一代人的时代印记和家国情怀。

  1963年,王民治14岁。在村里的生产队干活,他最大的理想是,“喝上碗稠一点的苞谷糁。”

  从商洛山阳县各村挑一担柴,去县城的集市上卖,他需要往返走40里路——所谓的路,其实是河边一条自然形成的弯道。

  1977年,王民治28岁。去县城的邮局,给河南灵宝县的哥哥打电话,电话信号需要通过商洛、西安、郑州、三门峡,层层中转,人工转接。运气好时,等待两三个小时才能接通。

  1986年,村里开始修公路,此后每年两季去县城交公粮,他再也不用推着架子车步行,可以骑自行车了。

  2018年,王民治69岁,老家一个远房亲戚结婚,他从西安开车回家,公路村村通,家门口就是停车场。他还学会了上网、玩微信,随时随地可以和4个孩子视频聊天。

  这些过往,深深刻在他的记忆中。正因如此,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他对如今的好日子,有太多的感悟。从去年开始,他创作完成的5篇关于改革开放的快板词作品中,详细记录了通信、交通、环保、科教、农业等领域的变化:出门不用把钱带,手机银行有能耐;带部手机闯天下,千难万险都不怕;如今网络全覆盖,刷脸时代大步迈。

  王民治是山阳县人,年轻时辗转多地,13年前退休,定居西安。

  退休后,他喜欢上了旅游。去年夏天,他报名参加一个旅行团,到新疆玩了十多天。新疆地广人稀,长途车每天行程五六百公里,如何打发漫长的时间?他想起了写快板。

  “年轻时就喜欢快板。”昨天,在接受三秦都市报记者采访时他说,年轻时忙着挣钱养家,对老家陕西却一直没有花时间了解过。从新疆回来后,他去了兵马俑、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地学习、搜集资料,重拾爱好,“把陕西的历史、人文、美食和美景都融入到作品中去,是我表达对陕西热爱的方式。”

  从去年至今,他写完了近20部作品,并坚持用陕西方言进行快板说唱,希望向更多的人表演,传播陕西文化。

  老伴郭淑存对王民治写快板的事非常支持。她说,将40年的真实故事和变迁写下来,将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唱出来,既为传承艺术,又为记录历史,也是留给下一代最珍贵的文化财富。